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573539.html
作者简介
刘合心,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孟县(今孟州市),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年8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山西省运城和临汾两地县、市领导职务,年8月从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退休。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已出版《中国源头》、《历史星空》、《源头集》、《我的文化梳理》、《集外三编》、《尧文化知行录》等文集。
霍州署衙
说起晋南的名胜古迹,不能不提到霍州署衙。
霍州署衙位于霍州市东大街,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衙体系。其中,霍州署的历史最为悠久,元代建造的大堂较故宫早一百多年。现存州署面积平方米,虽比鼎盛时少了一大半,但其精华都保存下来了。州署前牌坊、谯坊、谯楼、丹墀(广场),到州署的仪门、喜门、绝门、甬道、月台、抱厦、大堂、二堂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建州级官衙遗存,直到现在还隐隐显示着霍州署的赫赫威仪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中包含着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这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均得以体现。从建筑来讲,就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霍州署衙作为我国古代州级衙门的代表性建筑,在建筑风格和匾联艺术两方面都充分地彰显了中国传统官文化的内涵。一是它独特的建筑构成,强烈地张扬了官衙所承袭的神权、皇权的尊贵,在空间,环境和规制上表现出与民间住宅的极大不同。与此同时,霍州署衙还是一个元代、明代、清代多次建筑的结合体,像一块化石一样,可以分层显示出不同朝代的艺术特色。又如长城一般,把空间的延伸与时间的延伸紧紧对应,表现出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走进霍州署衙,不像是看一个僵化的古代官衙标本,而像是面对一个活了几百年可以与你对话的生命。二是它辞彩华美、寓意深邃的匾联。这种集书法、雕刻、诗词为一体,长夕悬挂于厅堂楼阁,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匾额与楹联,已成为主人抒怀、寄情、铭志的重要载体。
我们不妨就从那遥远的隋唐时代走进霍州署衙吧。
霍州署衛的东面,横亘着霍山。《尔雅》云:"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州神传》记:“霍山,总领海内名山同,”。公元年,就在这既美且巍峨的霍山前,正杀气腾腾地进行着一场战役。这是初夺隋朝政权的秦王李世民率军讨伐自立为天兴皇帝的刘武周部。此前两年,李氏父子也正是在这里展开了从太原起兵,南下反隋的第一战。霍邑(即指霍州市)是他们灭隋建唐的重要基地,也是他们心中走向胜利的吉祥之地。取得胜利的艰辛,让他们对这块战略重镇格外高看。消灭刘武周部后,便派新收服的猛将尉迟恭来镇守此地。而霍州署衙的雏形便也从此诞生。
镇守霍邑的尉迟恭在前朝霍州署衙的地基上建造了自己的帅府行辕。唐朝的繁荣昌盛和尉迟将军的豪情万丈给行辕的建造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帅府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分中轴和东、西轴线三大建筑群。唐朝的建筑大多华美、大气,帅府就应该更加威严壮观了。但很可惜,元大德七年(年)洪洞,赵城遭受特大地震,波及霍州,官民居舍荡然无存,霍州署也毁于一旦,只留下一对带着刻痕的石虎,伏臣在州署大堂前的月台上向人们讲述唐时的故事
大震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大德八年,监州失刺不花和知州李伯渊就主持重修了4州志》载:“州治在宣一里,元代为国王行邸,大德七年地震倾圮,八年(年)监州失刺不花同知州李伯渊修葺。”既要做国王行邸,这位失刺监州和李知州便对事衙造得很尽心,把元代的粗犷和质朴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州署大堂是他们才赋和艺才的见证。它是那样的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几根梁柱都是未经加工的树干直接做成的,有的下粗上细,没有什么打磨、雕琢,仿佛树本来是怎么样的,就怎样拿来用。大堂所有的梁架檩柱选材用料均不刨不旋,顺其自然,四周墙壁也无任何彩绘图案。减柱式的营造方法使堂内显得开阔宽敞。那根镇堂之物“茹茹木”更给大堂增添了份神秘色彩。“茹茹木”原本系灌木,若能长到碗口粗细,已属不易。这根放在大堂与槽额坊正中的“茹茹木”,竟能长到一尺来粗,实在是难能可贵。有说当年设计与营造者之所以把它放在后梁正额之中,是取“含辛茹苦”、“事君泽民”,或是"万事如意”、“国泰民安“之意。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在霍州进行古迹调查时,曾誉之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
再往后,就是署衙的再毁再建。清道光年间《霍州志》记:“(州署)至正十八年又毁。明洪武四年同知吕稷建。成化初,知州张、鲍克恭继修。嘉靖三十六年,知州褚相改呼建坊,筑东西南垣墙,立左右廊房各三楹于大门外。国朝顺治间,知州王国梁、黄登孝、闫承儒继修。乾隆三十九年、四十四年,知州范树礼、单寿、相继详修。”通过元、明至清第三次修建高潮后,署衙发展成“署以间计,在宅门以内,大小七十余楹”
对于为什么要多次重修署衙,明清两代的《霍州志》均有阐述,"夫宫署之设,匪直伟观,乃攸芋攸宁之所在,服役趋事之有归";"先王取义大壮,而宫室始焉。上栋下字,以蔽风雨。盖知穴居野处,不可以治。”大意是说署衙是个办公场所,只要能够遮风蔽雨、居住舒适就行了,但必须符合封建礼制的要求。对如何修建,也做了大量论述,指出衙门修建不可苛民求其实,不可如阿房、迷楼之奢而招羞,而应“规制有则,体统有式,于广大高明之中,而寓节俭朴素之意,未始不可以移风易俗、久安长治也”。总括来说,“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是他们高度重视衙门修建整饰的重要依据。而“规制有则,体统有式,节俭朴素”是他们倡导的修建原则。
匾额楹联是霍州署衙的另一大特色。进入仪门首先看到的是戒石亭,其门上横额正面题“天下为公”,背面为“清慎勤”。《霍州志》记载,此处原立一石碑,正面刻“公生明”,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意虐,上天难欺。”这是比较典型的戒石铭。“尔俸尔禄”等语原是后蜀孟昶所撰的“戒官”文中的话,原文共24句,宋太祖摘出前面的那16个字,赐郡国,立石堂前,以作座右铭,后来便沿袭成戒石铭,立于官衙之醒目处。所刻的那些文字,就是告诫为官之道是怎样的,相当于现在的行业道德标准。后为出入方便,多改碑为亭,仍起“戒石铭”作用。戒石铭另一面所刻“公生明”,指为官公正才能明察秋毫、清正廉洁。这句话出自霍州比较著名的人物曹端。明朝永乐七年,即年,曹端来霍州任学正。这位曹端先生品行端正,学识渊博,曾三次担任陕西乡试主考,乘公办事,所取得人。在霍州任过两任学正,历时20多年,为朝廷所器重。其学生西安府同知郭晨上任前曾向曹端请教为官之道,曹端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犯。”这一席话后来被浓缩为“公生明”、“廉生威”广泛流传。据说,一樵夫用柴换米,回家后发现米中有一支金钗,当即奉还原主。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樵夫回答:“曹端曹夫子就是这样教导的。”
州署大堂前面是抱厦,抱厦前额所挂牌匾上有明嘉靖三十六年(年)知州補相题写的三个大字“亲民堂”。这位从浙江海宁来的知州,在任期间勤政爱民,重修州署,创建霍山书院,篡修《霍州志》八卷,并作《戒石享铭》及居官四戒,为霍州士民敬重,并为之立“褚公生祠碑”以纪念。抱厦明柱上镌刻着这样一幅对联:"5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命,以教以养责在藐躬”。这付对联为民国二十二年(年)霍县县长江志翔所作,意思是说为官者处理事务一定要守职尽责,对待百姓的教育和生活一定要谦恭认真。这里还有一付对联也是汪志翔所作:“我虽爱民,毕竟见官非好事:尔如责己,须知恕即便宜”。这是告诫老百姓说“尽管做官的人知道爱民,但告官诉讼毕竟不是什么好事;你自己如能作深刻反省,将心比心,就应该知道宽恕别人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旧时的衙门是替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是百姓心中的官衙形象。而霍州署所留的这些匾额楹联,大多表露和倡导的却是官员的亲民、爱民、清廉的为政之心。他们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不敢妄断。但我想,不管是谁,为文作联所表应是心迹,应是真诚,纵无法身体力行,也不能悖逆其道。如系作秀,想以此欺瞒上下,终究是逃不脱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想那范仲淹在官署里挥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林则徐在衙门里写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他们已在百姓的心中成就了自己的万世流芳之业。后人面对他们坐过的衙门,于冷峻的官威里、沉浮的宦海中也能生出些许暖意。
其实,官与民的关系很简单,很辨证,内乡县衙三堂楹柱的一幅对联就写得很明白:“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百姓在欣赏古衙的时候,惦量的是现在的吏治;为官者在参观古衙的时候,是否理出了自己的一颗为民之心?《管子形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其意思是:为政者对待百姓,只要纯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修建衙门也好,题匾铭志也罢,只要为官者真正地亲民、爱民,人民就会从心底里记住他。我们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也可以说是多年来民本思想的升华,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保证。我想,从这个意义看,霍州署衙还是有着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序
刘合心先生将自己的散文结成一本集子,名为《历史的星空》,嘱我作序,我欣然答应了。刘合心先生是位领导干部,现在仍在繁忙的工作岗位,担任着临汾市委副书记的职务。说到他们这一级领导干部我便想到了一个成语:日理万机。这个专用词语活画了领导们的忙碌状态:工作冗杂、众多、紧张,常常忙得焦头烂额。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久而久之便疏淡了文墨,即使时而为文,也是在秘书写就的公文上添笔加点,达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哪有闲余过问文学,更不要说是写作最见心性的散文了。缘于这种识见,我听说刘合心先生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出了不少很有自我感悟的散文就十分感动,因而也就应允为之作序了。
不多日,刘合心先生送来了成样的书稿。翻阅之后,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没有想到展示在我面前的这本散文集会凝结着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我看一篇《中国的源头》,又看一篇《三晋的源头》,再看一篇《临汾的源头》,仅这几个源头就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了。刘合心先生曾经供职的运城,现在任职的临汾,在过去统称河东,也称过平阳。无论是平阳,还是河东,这块土地滋生的历史景观都是震撼人心的!虽然书中所写的地方我大都去过,但是,若不是阅读他的散文,我怎么也难以认识这光照人寰的辉煌。汾河湾里的丁村,是一个小得很不起眼的村落,但是,这里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却让中国人好好扬眉吐气了一回。不是说自“北京人”后黄皮肤的人就没了遗存了吗?不是说中国人断代了吗?不是说“东方文化来自西方”吗?丁村出土的三枚小小的牙齿、一块幼儿右顶头骨就作了最好的回答,让那些喜欢嘲弄中国人的西方人永远也无法张开戏谑的嘴巴!我也听说过尧庙,知道尧庙是祭祀帝尧的庙字,却不曾想到帝尧是我们国家的开国先祖,而且,我们中国的名字最早就起源于这里。刘合心先生考古阅史,满怀深情地写道:"帝尧定都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市,统领各部落、部落联盟,使之成为各个方国。各方国的头领都来朝见处于国中之国的君主,也就形成了中国的格局。这可能也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国家雏形。”这段文字深入浅出,把艰涩的考古发现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读到这里,我眼睛一亮,全身一振,深为敬佩晋南这块厚土了。再读下去,文章写道了晋国。春秋时期先后有五国称霸,其中晋国最长,没料到晋国竟然也辉煌在这里。到了战国时期,不少的小国都如流星一般殒灭了,历史的舞台上只活跃着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仔细打量了不见晋国,岂知晋国一分为三,个个鼎立于其中,这就是韩、赵、魏三国。山西至今有三晋之称,而三晋的源头也在临汾,这又是多么光彩照人的史事呀!这本文集收入三十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史前至当代,时间跨度长达数十万年;而这三十篇文章,或写古人,或状古迹,总是能够笔意纵横,对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进行深入开掘。我们把文集连贯地读下来,就会感受到,它给读者展示的诸多历史景观联结成了一幅历史的长卷。这幅长卷既是恢宏的,也是深邃的。因而,这本文集虽然写的是晋南一域,然而定其名为《历史的星空》却也是恰当的。
刘合心先生的文章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他行文笔法精到是分不开的。如果粗略地划分,《历史的星空》当属文化散文的范畴。新时期以来散文发展很快,自从余秋雨先生写了《文化苦旅》,文化散文的概念就衍生开来,而且持久不衰。刘合心先生的散文也具备这些散文的主要特征。但是,若要细论,他的散文又与流行的文化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他生长在这块土地,成年后又供职于这块土地,别人是用慧眼去发现广阔原野上具有文化意象的兴奋点,他则是用身心去感悟乡里故土的精神魂魄,进而用与水土本色一致的朴素文字来表述所领悟的一切。走进尧庙,"步之所至,目之所及,无不看到洞明人类的圣光";站在华表下,"我渐渐明白了,华表演进到今天,树立到今天,是因为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向往”;“去大槐树下寻根,根,一个根字,将海内外华人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在关帝庙戏游已成往事,但“不论岁月如何流逝,风云如何变幻,关公这一忠义的化身,在我心目中始终没有泯灭。”这些文字朴实得没有任何匠心,却由于精确地表达了对客体的感悟,而使之有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功效。这样的散文是将历史融进身心,将文学化为心血,当心血从笔下流淌出来就形成了既拙朴而又全新的文字。我所以说,刘合心先生的散文不同于时下广为流行的文化散文,其独特之处正在这里。我不反对大范围的文化扫描,但我觉得像刘合心先生这样深入开掘,古今结合,更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学价值。
从刘合心先生的作品中,我还读出了一种难得的文史情结。他热爱故土,热爱工作,热爱人民,每到一地就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他深掘历史,是为了更好的从历史得失中明察现实,有效提高自我的工作效率。这从他涉猎的题材范围即可以看出。他的写作不是生活的主流,而是工作之余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却显示出了良好的个人思想修养,传递给我们一种少见的文史情结。我之所以说文史情结,而不说历史情结,是因为历史只是客观世事的再现,面对这些已经逝去的世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刘合心先生笔下的历史却是在个人文化素养映照下的历史。在他的笔下,古旧的往事焕发了崭新的活力,僵死的往事具有了崭新的光泽。所谓活力就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成为今日行事的指南;所谓光泽,就是将自我感悟转化为新的散文华章,去启迪更多的读者。纵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无一不是这样。这种文史情结,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多元文明激烈冲撞的当代。因而,我十分欣慰刘合心先生的作为,喜欢他这样的领导干部,也喜欢他笔下的散文作品。
贾平凹
二〇〇五年十月三日
跋
金秋十月,在临汾市曲沃县召开的山西省散文创作促进会上,刘合心先生送给我一本散文汇集《历史的星空》,并邀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我同刘先生算是忘年交,他也是我向来十分尊重的师长。他新近完成的这本散文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后很长时间了,依然让我思绪万千,感触良多,实在不吐不快。但因平凹先生大序在前,岂敢添足,遂忐忑其后,故为跋。
散文,虽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但其形散而神不散,最能够直白作者的心灵感受。刘合心先生选择这样的文体,并长期乐此不疲,表现了他勤奋、善思、敏锐、真诚的精神和性格。这种精神和性格同其自由奔放而舒张有度、纵横捭阖而严谨有致的创作手法相融相生,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气质。
大概是缘分吧。我的家乡在运城,我曾经在临汾工作,这与刘合心先生的经历几近相同。作者文中所描述的那方土地和那方土地上的乡风民俗以及它所蕴藏的文化,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古老而肥沃的晋南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中华民族的大半部文明史似乎都在这里浓缩。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刘合心先生的作品从史前的丁村人和尧舜禹到春秋五霸、战国枭雄,从两汉、隋唐群英到元明清,帝尧、虞舜、荀子、蔺相如、卫青、霍去病、关云长、司马光以及与他们相关联的遗址、文物,内容几乎贯穿、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整部发展史。他以史为据,纵揽上下五千年,探寻其发轫之源,挖掘其兴亡之因,形成了他“历史文化散文”的作品定位。《中国的源头》、《三晋的源头》、《临汾的源头》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奠定了刘合心先生在我省“源头作家”的地位。
写历史文化散文是一件分量很重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高深的史学造诣,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精到的表述技巧。学成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并从政几十年的刘合心先生完全具备了这两种素质。长期的县、市领导岗位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在不断的思索、感悟、升华过程中,阐发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和影响了他为官为文的思路。以史为鉴、说古论今、思古阐幽、观照现实,成为他作品的又一特征。
刘合心先生是真诚的,这真诚的可贵在于他创作的态度和呈现给我们的文字。他的作品在内容上直表情怀、直抒胸臆,谋篇布局自然天成、不落窠臼,谴词造句如行云流水,不雕饰、不做作。《尧陵一叹》一文,透过文字就可以看到作者面对珍贵的历史遗存遭遇厄运而紧蹙的眉头,听到他沉重的叹息,感到他忧愤的情怀,其使命感、责任感充盈于字里行间;《伟大的荀子》则把作者对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由衷的敬仰、尊崇和赞美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而《探寻司马光》则以独特的视角,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位史学家的巨大贡献。这些文章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实为不可不读之佳作。
不粉饰但见其华美,不堆砌但感其厚重。这便是刘合心先生的作品,这便是我喜欢和推崇《历史的星空》之缘由。
张平
二00五年十二月三日
欧阳中石先生题赠作者条幅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赵望进先生题词
临汾市河南商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hj/1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