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昌一个古老村落的血腥民俗

此文曾发表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4期

部分图片可能会令您不适敬请谅解

一个古老村庄的血腥民俗

--山西省洪洞县小河村“拆楼”民俗调研--

小河拆楼是流传于山西省洪洞县小河村内数百年之久的一种民俗活动,该民俗以迷幻的化妆手段展现出血腥暴力的视觉效果,并以惩恶扬善、主张正义的人文精神为内核,传达出乡间民众朴素的伦理观念和表达方式。其中也包含了乡民自娱自乐的精神权利和审美追求,这种带有半封闭特征的民间文艺形式,是乡民对于村落生活及其文化资源不断创造和维护的结果。

一、引言村落是乡民在历史生活中逐渐累积起来的物质与精神元素的结合体。民俗学上通常将其归结为地缘和血缘的双重性建构。毋庸赘言,地理环境为村庄物质空间的营造提供了便捷的自然条件,是人们多种生活内容得以生发和流传的基础。民俗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些与乡民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有些则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间接性支撑。我们习惯于将前者视为解决生存需要的物质活动,而将后者看作满足心理之需的精神活动。并且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润色和调剂,是安排乡土社会规则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其调节手段不仅存在于民俗活动具体的人事组织过程中,还存在于民俗活动内容的设定中。一般来说,村落民俗活动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体验的综合体,而且两者之间往往彼此包含,难以界分。通过这种浑沌的精神活动,以求达到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粘合。但笔者认为需要商榷的是,将这种精神活动归结为对物质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观点,是否抹杀了民俗活动的独立性意义和终极价值。俗语说“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其实,相同地理环境中所建构起来的村落组织,在民俗细节上未必没有差异,有些相邻不远的村落,甚至有着各自独立的民俗样式和精神习惯,而这种民俗有时并不取决于对自然环境的共性依赖。近年来,笔者通过对陕西和山西两地血社火1民俗的考察得知,这种颇为特殊的民俗事像具有隐秘性及排他性的流播方式。隐秘性是该民俗文化流播的线路不清晰,目的不明确,其流传史实往往被一些几乎雷同的神秘故事所取代。而且,其流播方式也侧重于远距离流传,而非邻近范围的传播。可以认为,这种排他性特征不仅成为血社火民俗特殊性、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精神来源,同时也成为乡民对其文化空间强烈依赖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地区的考察中,笔者强烈感受到了乡民对于血社火民俗资源的珍视,尽管这种民俗游演活动数年才会举行一次,但由于其生态分布的稀有性,使乡民们更加将其视为与其村落历史及民俗行为息息相关的精神资源。自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俗传统不断遭受政治剥离和经济搅扰。从理论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提出,即是对无形文化价值和情感记忆的集体性留恋,是对民俗文化的“去语境化”现实的局部性挽救。在众多民俗细节不断沙化的背景中,血社火民俗的“点状”生态相对成为一种民间文化中暂存的绿地。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陕西省关中地区和山西省的南部区域是血社火民俗较为集中的文化带。笔者发现,关中地区的血社火留存虽然丰富多元,但总体上已经由步社火、马社火的游演形式转换成了车社火形态,即归属于哑戏类的静态社火样式。相较而言,在众多的血社火民俗种类中,山西省洪洞县的“小河拆楼”因其动态性表演而别具特色。年2月22日,笔者在山西大同大学历史系学生郭彦伟的接应下进入小河村,对此民俗活动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笔者不仅强烈感受到一种特殊民俗与乡民生活情感的鲜明存在,也观察和感知到了民俗生态与村落文化空间的微妙纽结。二、山坳里的乡土空间小河村是个古老的村落,据说已有余年的建村史,村名曾历经多次变更,初为“卫家滩”,宋末时,易名“曹魏坊”,元代时,又称“水润村”,元末明初间改为“小河村”,其后沿袭至今。小河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境内,行政关系上统属于堤村乡,是该镇最靠东面的一个村庄。小河村东隔汾河与霍州市的北益昌村相望,距汾西县城30公里,南隔团柏涧河与本县干河村毗邻,距洪洞县城30公里,北部与该县的三交村相连。如今,国道路区道霍侯一级公路从村东穿境而过,村南的汾河对岸还有蒲州铁路穿过,小河村东距霍州火车站约10余公里,交通相较早前已大为便利。小河村的得名与两条河相关,一条是汾河,在村南自东向西奔流,东衔霍州,西接赵城。另一条是团柏涧河,在村落之西,由北向南,与汾河交汇。由于河流的冲刷,在村庄东南部形成了有河床沙泥淤积的平川,西北部则为黄土丘陵区域。根据郭彦伟的回忆,在他幼年时,还可以在河里游泳抓鱼,但是现如今,两条河水已近干涸,而且由于煤矿开采和工业污染,河的韵致已经几乎不在,小河村的名字也已经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了。小河村平川地带的平均海拔米,山区最高处——牛角尖的海拔米,整体地形由北向南倾斜,现今的村貌地形东西长为米,南北宽米,呈条形状。目前,全村总耕地面积余亩,人均耕地0.65亩。住户约户,总人口余人,村里以范、郭、王三大姓氏为主,还有薛、雷、史等杂姓,其中范姓占到全村人口的至少35%以上。后来,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所接触的受访者大多是范姓家族的人,也由此感受到了其家族在小河村政治和文化话语权上的绝对优势。小河村靠塬面河,居于坡塬地带,远远望去,可以看到村落建筑与山体沟壑的依存关系。由于小河村在数百年内村址未有变动,因而保留了由清代延续下来的不同时代的各种建筑,这些建筑包括家户住宅、宗庙教堂、取水设施、学校机构等。建筑形式基本分为四种,一种是以石材累叠的简陋居所,第二种是利用砖石土木精雕细刻的传统建筑,其次是采用券拱技术构筑的窑洞,第三种是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建造的新式“洋房”。这些建筑使得小河村的历史成为一种具体的可视性存在。小河村村民的居住位置也很多元,有的家户居住在平坦的临水地段,有的居住于沟壑之间,有的则住在坡塬的高台之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历史上,小河村村民大多以窑洞的居住形式为主,从而形成了较为牢固的精神依赖和生活惯性,有的人家虽在平地上居住,也会用券拱覆土的方式建造窑洞式的住宅,或者有的家户屋宅在外观上与洋房无异,但其内部仍然会采用窑洞的结构形式,或者在窑洞的形式之上外饰洋房的外观。由此看来,窑洞情结在小河村人的生活习惯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小河村现今的窑洞建筑大多属于平地窑,这种窑洞的建造方式是用拱形模具将砖头慢慢箍起合拢,然后上填黄土,踩实踏平。这种建筑的优点是结实耐久,空间利用率大,防风沙和严寒的效果也比较好,缺点则是采光不足。引领我进入小河村进行采访的郭彦伟不无自豪地说,这些青砖都是他父亲亲手烧造并砌垒上去的。小河村里从清代延留至今的房屋,主要依靠青砖建造,大量的实用性需求带动了该村的烧造业,到目前为止,砖厂依然是小河村里多见的企业形式,村里参与烧窑的村民也有30人以上。小河村落建筑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小河村民多元化的精神结构。小河村所背依的丘坡,高度约在百余米,攀登上去便可看到平阔的土塬,但是小河村人却宁愿选择居住在坡塬地带,究其原因,应是与坡塬崖层适宜窑洞穴居,从而节省建造成本有关。而且,坡塬地带也有利于乡民们取水生息。同时,从堪舆学的角度而言,也更加符合民众生活的精神选择,因此到目前为止,小河村里仍有不少村民在沟壑的深处筑造房屋,尽管不一定采用券窑的方式进行建造,但是塬体石崖依旧成为他们的自然屏障和精神依托。小河村人在长期的居住环境中所形成的与塬体沟壑的情感关系,不是轻易能用语言表达完整的。小河村的北部有很多沟壑,名称如狼沟、梨园节、白菜沟、西沟子等。对于名称的来源,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知其详,他们只是告诉我,在解放前,不少村民曾在在狼沟里看见过狼,平日听到狼嚎则更是常有之事。历史上的小河村民一直以农业耕作为主,庄稼原以小麦为主,至解放前夕开始种植玉米,自此以后,一年两料,轮流种植。由于小河村坡地干旱,不大适宜蔬菜的种植,因而食用菜蔬也比较简单,主要有土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红薯等较为耐旱的蔬菜,水果种类也很有限,只有桃、梨、枣、苹果等果木种植。当我问及村子里有无经商者时,得到的答案却很意外。据85岁的郭生相老人回忆,自他小时候,也未曾听说过村里有过经商者,靠手艺吃饭的人也很少,村里古建筑上的那些石刻木雕等,据说都是从外地购买的。生活中的瓷缸、瓦瓮、笤帚等生活用物也主要依靠外地商贩的销售。由于小河村庙宇较多,本村及附近村落会经常举行庙会,这便成为乡民们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大好时机。但是,小河村一带的土质很适合烧制砖瓦,从古至今,小河村人建造房子所需的砖瓦都是自己烧造的,同时,也造就了小河村人较强的营建房屋的能力,此类的能工巧匠比较多,而且在村民之间形成了相互帮扶协作的生活传统,因此,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比较亲密,这一点从郭彦伟与众多村民之间的频频交流及其谈话内容就能感受得到。小河村的土地以旱田居多,约有30%多的为可灌田。可灌田集中在汾河与团柏涧河的两岸,村民可以引水进行灌溉,但是由于地势平坦,河水摆动较大,河床较宽,引水灌溉也因此受到局限。20世纪50年代,为了改善当地农业水利设施,政府组织人员修建了七一渠道,该渠引汾河水入渠,由霍州经洪洞县、临汾县,流至襄汾境内,全长里,于年3月底动工,至当年10月份完工。当时,小河村里很多的村民都在政府的号召下参加了建设劳动,而且,为了给劳动者们加油鼓劲,小河村还组织了音歌和拆楼表演。七一渠道呈东西走向,横穿小河村,宽约十米,是堤村乡境内重要的灌溉工程,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小河村原有的两条河流已经几近干涸,七一渠里却水源旺盛,但是由于两边缺乏护栏设施,年轻人和孩子溺亡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因而,七一渠对于小河村人具有深刻的生活记忆和现实价值。年后,小河村里的县办、乡办及村办企业日渐增多。这些企业以洗煤厂和砖厂居多,此外还有机械加工和化学制剂等企业。如汾河腐植酸加工厂,裕隆洗煤厂,前进洗煤厂、小河杏星洗煤厂、小河福玉砖厂、小河永通砖厂、小河书安砖厂、洪洞县国荣焦化厂、杏星洗煤厂、冬华砖厂、书安砖厂、兰玉兔烧砖厂、永通砖厂、建勋机械加工厂、褔玉砖厂等,砖厂作为小河村的传统工业一直在延续,只是现今的砖厂已经远远突破了历史上的手工业形态,成为满足洪洞县和霍州地区乡村建设砖瓦之需的产业聚集地。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wh/13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