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在权虢国三次分封与郭氏起源的探讨郭家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虢国三次分封与郭氏起源的探讨

——在首届中华郭氏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中华郭氏网 郭在权

虢国家声远,汾阳世泽长。中华郭氏源远流长,郭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16位的大姓,近万人,郭氏在台湾约40万人。当今郭氏是多起源、多民族的群体。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不包括后来少数民族汉化姓郭):一个是历经夏商周三朝的郭国(位于山东),源自任姓。中山郭氏源于古"郭国",为最早的郭氏。一个是周代虢国,出自姬姓。颍川郭氏则源于"东虢",颍川郭氏是两汉魏晋时期士族,其形成郡望早于太原郭氏。太原郭氏源于"北虢",目前,太原郭氏是郭氏家族中最大的一支。而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始祖齐恒公,出自姜姓,相传同族大夫分居东西南北城外,各以地名为姓,与郭氏并非同源。

  唐代后,少数民族有改姓郭,近代少数民族汉化姓郭众多。"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树有主枝,除去后世无记载和少数民族郭氏,探讨华夏郭氏的起源,正本清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当今郭氏家族最大的一支--太原郭氏的起源进行探讨。太原郡的范围十分广大,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榆次及汾阳、介休等晋中地区。太原郭氏是指太原郡的范围内的郭氏,而非今天的太原市。说到郭氏的起源,必须要了解虢国的历史。

一、虢国立国年,多次迁徙守护周王室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封国,分封于公元前年前,其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意在“以蕃屏周”。虢国三次分封,史书记载中形成:西虢、东虢、北虢、小虢。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年被晋国所灭。由于虢国灭亡后,晋国为防止虢国复国,就“毁其史,迁其民”,使传世文献中有关虢国的封君、地望、变迁等问题记载不清,且多有抵牾之处,多年来致使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近年来对虢国文献资料及考古资料的研读,关于虢国历史已越来越清晰。

1、“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说: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边一只虎,左边为一兵器“戈”。并进一步解释说:“综合分析其初文,从手从戈,从虎,概原象以戈猎虎之状。戈亦声。后渐讹做双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①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孚声。”对于“孚”,许慎又说:“五指持也。”②清代文人段玉裁对此解释为:“攫者,叉所执也,画者叉所画,故有明文也。”以上诸说均寓意此人勇猛无畏,有擒猎猛虎之勇气。

2、周文王分封虢国,虢仲和虢叔都封在陕西宝鸡史称:西虢

《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这说明虢仲、虢叔的确为文王的同父弟弟。《国语·晋语》载:"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可以肯定,文王时已经有两个"虢"。三代时期,凡方国部族皆有各自的名号,以便称道。而"虢"就是虢仲、虢叔的封国之号,既然有封号,那么必有封地。当然,有学者认为当时不是封国,而是采邑,它是俸禄的一种形式,这也有道理,但毕竟有一块地方是分别属于虢仲、虢叔的。所以说,虢国是周文王(姬昌:前年―前年)时分封的。

周朝,以伯、仲、叔、季作兄弟之间的排行次序,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以下为叔,老末为季。虢国历史上有多位叫虢仲和虢叔,因此在后世引起理解认识上的混乱。从太王、王季开始,周人就开始着手建立一系列同姓的卫星国。太伯、仲雍不肯继承周人首领的位置,被太王改派到虞地发展;王季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虢仲、虢叔封在虢地。虞在北、虢在南,控制着通向西南进入甘南和巴蜀险道的入口处,守护周人核心的西大门。虞、虢两国初封之时,都是兄弟同时执政,或许是以兄长为主,弟弟为辅,但两人的子孙均有此处领地和军队的继承权,当然随着之后的历史发展,虞虢两国没有因为复杂的继承关系而导致严重的内乱,所以文献中对于他们的世系传承记载十分有限。

武王伐商胜利之前,周人就已经建立了周六师,一师之长可称为师氏,众位师氏也是由不同世家组成。六师之统帅可称为太师,与卿士一样,太师也并非世袭。虢国也承担了对于六师的建设,所以虢公世代为师氏,或统领一师,或统领六师,参与各种重大的征伐战争。各地诸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自己的军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协同王师一起作战。

  虢国东迁后,宝鸡一带的虢地遂为戎狄所占,史称小虢,于公元前年灭于秦国。

3、周公东征建东都雒邑,迁虢国一部守河南荥阳史称:东虢

  公元约前年,周武王驾崩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号令天下。同为成王叔父的叔鲜、叔度心里不平衡了,嫉妒周公权力太大。于是竟和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一起叛乱,这就是"武庚之乱"。 

  周公率军东征,平了武庚之乱。迁虢国一部守河南荥阳一带的建立分国,在险要之地设立城堡,史称"东虢",原来的虢国便称为"西虢"。最早提及"东虢"的资料为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其中还提到周穆王的七萃之士高奔戌生擒猛虎,将之养在此处,故名"虎牢",也就是虎牢关名称的由来。东虢国有监督殷商遗民和东方诸国的责任。东虢国的国都在今荥阳广武镇南城村附近(一说即平陶城)。这里南有索河,北有冯池(砾石溪,俗称枯河),所在的位置紧依当时的东西大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个时候虞国也分出一部分人员东迁。在山西省平陆县建立另一个虞国,《史记》称之为"北虞"。   

虢国分为东虢西虢之后,长期守护着西周的两都:宗周和成周。东虢国建国余年后被郑国所灭。公元前年,郑武公迁都于溱洧(《竹书纪年》记载:“晋文侯十四年郑人灭虢,十六年迁于溱洧”)。周平王六年(公元前年),郑国的郑武公兴兵征战,先后灭掉了势力微弱的虢、蔽、华、历、丹、依等10个小诸侯国,基本平定了今郑州附近地区,建立了郑国。

4、“(虢)序封阳曲”与三个“阳曲”的历史纠葛。

  《元和姓纂》是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关于郭氏的记载即引用《元和姓纂》如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宋祁,欧阳修等人作为主编,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史料进行全部详细考证。

郑武公灭虢(公元前年),楚庄王伐周--“问鼎中原”(公元前年),两者相差年。而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代王,周定王是东周第九位君王。楚庄王伐周,周平王早已作古。平王也不可能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因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错误较大。

(1)、东周:序公封地--阳曲

序封阳曲是一个地域概念。黄河千里一曲,地当其阳,下阳(大阳、夏阳)城遗址正处于这一位置。

《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东汉应劭: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宋.罗泌所撰之《路史·国名记·戊卷》称:"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今河南三门陕)之平(平陆县)。汉夏阳城又在韩城东北百三十。"

“下阳”,《左传?僖公二年》作“下阳”,《公羊传》《谷梁传》作“夏阳”。古以“山南水北”为“阳”,“下阳”以濒临黄河之北,犹与黄河南岸的虢都上阳隔岸相对,故名。

春秋下阳城的地理方位,《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说当太阳“县东北三十里”,

唐《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当平陆县“东北二十里”;

康熙《平陆县志》卷2说在平陆“县治西南二里条山之麓”;

乾隆《平陆县志》卷11说“金鸡堡在县南二里店头镇之西,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积土为丘,俗传为十二连城”云云。

序公封地也不可能封到晋国之北。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也说:“其实虢之宗庙社稷在下阳,不在上阳。《经》于此年书灭,即谓宗庙己覆,虽有孽余,不可谓国矣。”这说明北、南二虢本属一国,西虢东迁后初都下阳,因滨河之北故称北虢;后为晋所逼,渡河南迁于上阳,谓之南虢。《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王夫之《稗疏》曰:“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虢也;下阳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陕州之上阳,西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南虢耳。”。

北虢于公元前年,被晋献公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借道于虞,一举吞灭。南虢于公元前年又被晋国所灭。

(2)、西汉阳曲:置阳曲县在今山西省定襄县

今山西省定襄县,春秋后期(公元前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时,属太原郡。西汉时,为阳曲县,属太原郡。傍滹沱河。《山西通志·定襄辨》:"今之定襄古阳曲也。"此阳曲始置于西汉。

(3)、东汉末阳曲(现山西省阳曲县):东汉末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年)曹操迁移阳曲县于太原北郊狼孟县

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年),曹操平定并州,遂徙阳曲县民超过系舟山,来到太原北郊狼孟在地,筑城居之,始名阳曲。移阳曲于太原界(即今阳曲县),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即今忻州市)。《阳曲县志》也明确指出:"阳曲之得名始于汉。北魏阳曲县治移今阳曲镇,《北史·后妃传》:“神武迎蠕蠕公主还,尔朱氏迎于木井城。”即此。后为隋开皇三年(583年)阳直县、十六年(596年)汾阳县、大业末阳直县、唐武德三年(624年)阳曲县治。《元和郡县志》载,阳曲县“南至府七十里”,“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因名之”。阳曲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北郊区阳曲镇原为阳曲县的行政村,年划入太原市第三区,后改为阳曲乡,年改为阳曲镇。

东虢遗族大多形成穎川郭氏。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待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封阳翟郡公,生三子,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东汉法律世家郭弘、郭躬家族,郭嘉、郭图也是颖川阳翟人,颖川郭氏在汉魏之际已是名门望族。

东虢被灭后,“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即東虢遗族部分迁“夏阳?序之封”(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黄河对岸),史称“北虢”。

5、国人暴动虢公长父离开西虢避居上阳(三门峡)

  公元前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以共伯和为首的贵族联合"国人"("国人"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公元前年)开始系年记事,因此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建立的这一年,就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

  虢公长父,西周时期虢国国君,为周厉王的卿士。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虢仲盨铭文、《东夷传》和《竹书纪年》可以得知,厉王三年淮夷大举入侵,直抵洛水河岸,虢仲(虢公长父)与厉王坐镇成周,兴兵讨伐。这场战争从厉王三年开始,直至十三年仍未结束。

  国人暴动又被其称为虢公长父之难。周厉王投奔同姓的霍国避难,被安置在彘邑(山西省霍州市东北),因此地有汾水,故当时人称为汾王。虢公长父在国人暴动之后带领了自己的军队、百工也离开了西虢,他既没有跟随在厉王左右,也没有投奔东虢,而是奔向了距离霍国南边公里(大概是两天的路程)的姬姓焦国,在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落脚,并修建城邑,并且终老于此,这时宣王也已经继位。可以说虢公长父这次在避居上阳,为后来的西虢东迁打下了基础,上阳一带就成为后来的北虢。

6、虢石父回到西虢任周幽王的卿士

  "国人暴动",由于国人的反对,周天子由共伯和来代理摄政,虢公长父离开西虢避居上阳(三门峡),,西虢由虢季易父的后代--虢季子组代理摄政,在位时间不长,大概十多年,他去世的前后,虢公长父也在上阳去世。虢季子组子虢季子白接替父亲继续代理西虢国君的位置,并且迅速成为周宣王时期的栋梁之臣。

  虢公长父避居上阳,虢石父也随父同行,于是才有虢季氏家族的人代理西虢公之位。宣王末年,虢季子白没有贪恋西虢公的位置,他交出了权力,将虢石父迎回了西虢。作为交换,虢季子白与儿子虢季子段移居上阳,把那里当做养老之地。虢石父回到西虢,并任周幽王的卿士。

7、虢国国君虢公翰导致“周二王并立”

虢石父之子虢公翰。公前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申侯、曾侯及许文公等东方诸侯在申国拥立周太子宜臼,是为周平王。而虢公翰联合戎狄,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是为周携王,与周平王相互対抗。导致了周王室「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

公元前年,携王被晋文侯所杀,平王政权最终获胜成为惟一的正统。在西周覆亡之际,因虢国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国君虢公翰站出来拥立余臣,对抗平王政权,使周出现"二王并立",对周、虢本身及其关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虢国东迁上阳,史称:北虢

   公元前年,平王政权被迫东迁洛邑。虢石父带领大批武装避往上阳。西虢另立虢公翰,虢公翰拥立携王苦苦支撑。由于上阳地区虢人武装占了大头,已经相当于独立政权,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北虢;而西虢本土武装大大减少,已经难以维持西虢的状态,只能称之为小虢。西虢国于周幽王七年(公元前年)占据了今三门峡市一带的焦国,在晋文侯杀携王(公元前年)之后举国东迁至焦国故址。因为东迁后的虢国横跨黄河两岸,在河南南岸的三门峡一带称为南虢,在河北岸的山西平陆一带又俗称北虢。

  虢国是随着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军事上的需要在西周晚期迁徒至此。这里是成用洛邑的西门户,北有滔滔黄河,南依巍巍秦岭,山岭陡峭,道路崎岖,是自古由中原通往关中、西域的唯一通道。东迁后的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年被晋国所灭。

  虢国最后一位国君--虢公丑当政阶段,奉王命讨伐和抵御外辱就有多起:周惠王九年,虢公两次讨伐以庶犯嫡的曲沃政权;惠王13年,虢仲奉命讨樊皮,执樊仲皮归于京师;惠王17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惠王19年,虢公败戎于桑田。"虢公丑对王室鞠躬尽瘁,对子民忠于职守。在国灭前三年,还在桑田打败入侵的犬戎,捍卫了自己的国土。虢公之勇,是血性之勇,道义之勇。

二、假虞灭虢,迁于瓜衍

  东周初期,当时的瓜(虢)衍县位置所在,正是晋国边沿,也即周王朝边塞。瓜(虢)衍县以北,乃少数民族戎、狄所占(见《中国历朝历代地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晋献公为了将骁勇善战的虢国彻底消灭,在侵占虢国之后,便采取千里流放其氏族的办法,将虢国贵族和族民迁到远离晋都曲沃的晋国边沿汾河天险雀鼠谷以北地带,设置了一个以虢国遗族为主的瓜(虢)衍县,既使虢国遗族不易跨越汾河天险雀鼠谷去报仇复国,还可让虢国遗族去对付戎、狄少数民族,起到为晋国守护边疆的作用。

 "假途伐虢"时,晋国的边境在今天的山史书记载: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因此“虢国”遗族迁到今定襄、原平境内时间至少是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年)后。

坚持“序封阳曲”在现在山西省阳曲县(或是定襄)的观点的硬伤就是在此时间点,东虢被灭(公元前年)时,太原一带还在赤狄(少数民族)手中,因此“序公封地”不可能封到晋国以北。"假途伐虢"时,晋国的边境在今天的山西省汾阳一带,晋国的势力并没到今天的太原市一带。西省汾阳一带,晋国的势力并没到今天的太原市一带。虢国遗民作为奴隶大批被迫迁晋国瓜衍城(今:山西省汾阳市境内)守边,以国(郭)为姓。

1、“假虞灭虢”后晋人毁城迁民

  "上阳"城被晋国军队攻占后,虢国最后的一位国君虢公丑带着家眷和部分贵族逃往京师避难,虢国就此灭亡。

  晋国为了巩固在新占领区域的统治,防止逃走的虢君及贵族卷土重来和已被征服的虢国遗民的反抗,除了毁灭虢国典籍外,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迁虢民:晋人灭虢后,模仿他们姬周先人灭商后迁殷民的办法,把虢国的贵族迁往千里之外的晋中汾阳一带。

 (2)、破坏城池及建筑设施:我国古代直到春秋以前有许多诸侯国都是城邦国,由一座城或几座城便构成一国,《辞海·词语分册》也说:"国,古时候指都城"。"假虞灭虢"后,晋人对虢国的国都采用了"扫穴犁庭"的做法,不但把地面建筑夷为平地,而且连地基也都给破坏。

 (3)、把"上阳"城址作为平民墓地:晋人灭虢后有意把"上阳〃城址辟为一处平民墓地,用于葬埋阵亡的军人,新迁来的百姓或留守在本地的原虢国遗民。晋人这一举措是对虢国贵族的藐视和精神打击,彻底破灭他们妄图东山再起的梦想,也是对"上阳"城更进一步的破坏,因此也还应是晋人"假虞灭虢"战争的延续。

2、虢人北迁与瓜衍置县

  晋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公元前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虢国遗民作为奴隶大批被迫迁晋国瓜衍城(今:山西省汾阳市境内)守边,以国(郭)为姓。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七》晋邑"瓜衍之县"条记:"吴氏曰:今汾州府孝义县北十里有瓜衍城,晋灭虞、虢,迁其于此。"晋的势力从汾水下游的中心地把环居瓜衍之县的白狄、赤狄等蛮族赶走,逐渐向北延伸,因而瓜衍本是戎狄所居之地。

3、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瓜衍县

  《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的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年)始置瓜衍县。瓜衍之县遂世为范氏所掌握,直至其曾孙范士吉射败于赵简奔齐(前),历时百余年。瓜衍县的县境,从《左传》出现的地名来看,为南临"随"(介休南,士贞子原封地)、西至"蒲"(今隰县、蒲县、永和、大宁、乡宁及石楼一带)、"屈"(今吉县、大宁一带),东北邻"平陵"、"中都"、"邬"(文水、平遥、祁县一带),北接狐氏地。即瓜衍河上游山区、中游丘陵及今汾、孝及文峪河流域的大片平原(平衍地区)都属于瓜衍之县的土地。起初的县城在瓜城(山西汾阳市小虢城村)及其附近。后迁至瓜城西偏北十里今山西汾阳市东南七公里处的三泉镇聂生村、巩村一带,即兹氏城。《山西历史地名录》称:"瓜衍县,春秋县名"。《春秋舆图》称:"瓜衍城在孝义县北十里,……今名虢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称:"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居之"。今山西省汾阳市境内虢城为郭氏繁衍地。

4、从虢国到郭氏:“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郭姓即源于虢国之“虢”。古代‘虢”、“郭”为通假字,即字异音相同。《谷梁传·昭公元年》作“郭”,而《左传》则作“虢”。《公羊传》说:“虢谓之郭声之转也。”《白虎通》曰:“武王师郭叔。一说箕子号郭叔。此郭姓之始。”又如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郭,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史记·扁鹊列传》索隐缚玄说:“……虢后改成郭,春秋有郭公,盖郭太子也。”扁鹊是春秋晚期人,其距灭虢已百二十年。

5、“三家分晋”对于虢国遗族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分晋”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对于虢国遗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战国策·赵策一》公元前年之前,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营建晋阳城。

   “三家分晋”后瓜衍属于赵国,虢国遗族的奴隶身份被解除,郭氏可以在赵国内部迁居,并逐步向赵国都城--晋阳迁居。

6、隐姓埋名、韬光养晦年

  公元前年虢国灭亡,一直到公元前年西汉建立,战国时代共计余年,史书上很少对"郭"姓人物的记载,也没有郭氏后裔的活动轨迹。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楚汉之争才陆续出现郭亭、郭蒙、郭解、郭咸阳、郭吉、郭昌、郭广意、郭镶等。东汉从郭贵人起,郭氏才称雄汉室,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共63年,期间有郭钦、郭昌(此郭昌非前郭昌)、郭守、郭汲、郭宪、郭况、郭曂、郭恂称雄汉室。尤此是到了后汉末年,郭氏见机起义,争霸天下。

  郭氏源于虢国,作为一个国姓族,自然形成一个大族群,对后世也会有较大的影响。"虢"作为一个古文字,它已存在三千余年。它曾以徽标的力量,鼓励军队奋勇向前。又以图腾的形式,催发了虢人的心灵和勇气,使虢国的科学水平遥遥领先于华夏各国。如今,它又成为勇敢与智慧,勤奋与拼搏的象征。

三、兴于太原,分布天下。

  太原郡当时的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晋中地区。太,古通"大"。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尔雅》说:"广平曰原"。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1、门阀制度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唐代始著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唐代始著郡望,唐人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拒绝。

 秦代与西汉时期还没有郡望之说,门阀制度形成于东汉,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唐代始著郡望。唐初确定的山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位列其间。这里所说的太原郭氏是以指整个太原郡的范围。

2、东汉:郭泰品评与太原郭氏的形成

  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出身贫贱。博学有才,擅长论议,为士人所仰慕。与李膺等友善,是名士"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后汉书》郭泰本传称其:"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郭林宗的籍贯,乃是并州太原之界休,而同其郡之士人,更是多见赏拔。

  因郭林宗的赏拔而出名太原王氏:一、祁县王氏:王允和王淩。《汉书?陈王列传第五十六》:"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与王允发迹相伴的,是并州士族的一次崛起,王允之侄王淩最为出类拔萃,成就了祁县王氏的第二次大飞跃。二、太原晋阳县王氏:王柔和王泽。《后汉书?郭林宗传》:"王柔字叔优,弟泽,字季道,林宗同郡晋阳县人也。兄弟总角共候林宗,以访才行所宜。林宗曰:叔优当以仕进显,季道当以经术通,然违方改务,亦不能至也。后果如所言,柔为护匈奴中郎将,泽为代郡太守。"其后在魏晋南北朝成为冠盖鼎族之王氏,王泽、王柔兄弟得其品鉴而受用终生。后来,王淩、王昶成为曹魏时期并州士族的冠冕人物。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东汉百余年间,太原之地无士可称,多数担任本地的郡县僚佐,难登正史列传大雅之堂。后汉末季,政局动荡,士风高涨,兼以太原之风与党人之烈暗合,人物遂兴。郭泰生于贫贱之家,博通文籍而成名士,惜其后子孙无显,在魏晋随之陆沉,但就当时太原地方势力格局而言,无论是争衡当地还是进取朝官,甚至是谋划将来前途,大多需经郭泰赏鉴之途。郭氏名望之隆可以想见。

  通观西汉,太原郭氏多聚居乡里,只能算是一个大族,而至东汉末15个太原家族,属于第一梯段的是郭氏、王氏、宋氏;第二梯段的是令狐氏、贾氏、郝氏、胡氏、祁县温氏.其他为第三梯段。郭氏虽因郭泰盛于一时,因郭泰英年早逝,旋即因缺乏具有冠冕之人物而迅速消沉。郭泰之家急降,而阳曲郭蕴之家渐升。

3、魏末晋初:太原郭氏演变成“豪强士族”

  郭泰英年早逝后,并州士族中的新锐人士、栋梁人物是——太原阳曲人郭淮。郭淮自汉以来便是太原著姓,"淮祖全,大司农;父缊,雁门太守。""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曹。"并州士族出身的郭淮还有一个身份,他是王淩的亲妹夫。"淮妻,王淩之妹。"(裴注引《世语》)。王淩妹夫郭淮"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郭淮之弟郭配,又与两家年轻的河东士人结为姻亲:"裴秀、贾充皆(郭)配女婿。

  魏咸熙二年(公元)十二月,司马炎受禅为晋武帝,改元泰始,同时大封外姓功臣: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贾充之女,即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郭淮的太原郭氏则是贾皇后的母家,"郭彰,字叔武,太原人,贾后从舅也。与贾充素相亲遇,充妻待彰若同生。历散骑常侍、尚书、卫将军,封冠军县侯。及贾后专朝,彰豫参权势,物情归附,宾客盈门。世人称为贾郭。"(《晋书?郭彰传》)

4、北魏太原郭氏之崛起

  永嘉乱后北魏之前的典籍记载中,明言为太原郡望的士人可谓寥若晨星,而魏末以降逮至隋唐之世,冠籍太原者如雨后春笋。

  北魏正是这一个转折期,太原郭氏在北魏朝廷崭露头角者是郭祚的祖父郭逸。《魏书》卷六四《郭祚传》载,"祖逸,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云云。郭逸之妻为刘义隆镇北将军王仲德姊。北魏势力临观晋阳建台省、置百官之时,崔氏之所以垂青郭氏摒弃王氏,当是由于其时太原王氏人物凋零,郭氏执并州士望之牛耳;崔玄伯以宰辅之贵,联姻太原郭氏,清河崔浩联姻太原郭逸女。

  太原郭氏历经文成、献文两朝廿余年后,重新崛起政坛。郭祚,字季祜,约生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年),卒于延昌四年(年)。太原晋阳(今太原市南郊古城营)人。为当时的重要谋臣之一。郭祚出身于魏晋名门士族,其七世祖为三国时曹魏车骑将军郭淮之弟郭亮。祖父郭逸是北方第一名门北魏司徒崔浩的岳丈,曾官除州刺史、假榆次侯。郭祚任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中正,后又迁任尚书右仆射,参与朝中大事。延昌元年(年)十月,郭祚奉诏以本官领太子少师。郭祚重振了太原郭氏。

5、魏分东西以后的太原郭氏

现在已出土的唐代之前的郭氏墓志约有方,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太原、西安、洛阳。绝大多数墓志注明了郡望:"太原人也"。这一现象值得探讨、研究。

 通过对现在出土的墓志分析,魏分东西以后的太原郭氏分为两类:一部分怀有武功谋略的郭氏随贺拔岳入关,在西魏北周政权下建立功业,享有盛誉;另外一部分仍然留守并州太原,出仕东魏北齐。他们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超群的军事谋略,获得关中政权的信赖,并由此重建枝叶繁茂的家族谱系。

太原郭氏在西魏北周政权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郭荣和郭衍。郭荣因父功而得到宇文护的重用,郭荣在齐周对抗时期的活动地域是汾州(今汾阳)、姚襄镇(今临汾市正西黄河边)之间。郭衍父崇在魏分东西时,紧密跟随魏孝武帝,颇有功业,从而得到西魏北周政权的重用。该家族到郭衍时,已经享盛名于西魏北周政权。郭衍因父崇功少年得志,起家为周陈王左右,累迁大都督。

  汉末太原晋阳在北方地位日益提高(到唐代确定晋阳为北都),在魏晋北朝时期,太原郭氏士族的力量根源在于立足地方,依靠宗族,扎根乡里,太原郭氏通过和世族联姻,并紧紧围绕北方政权建功立业。使太原郭氏人才辈出:东汉一代宗师、儒林泰斗郭林宗出自太原介休。汉大司农郭全、昌华侯郭准、光禄大夫郭广智等名公巨卿,世居太原阳曲。三国郭淮、郭配、郭镇、郭统、南朝郭澄之、北魏郭祚家族、北周郭彦、隋郭衍家族、郭荣家族为代表,又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为太原郭氏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太原郭氏一直保持士族豪门地位。唐初确定的山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位列其间。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太原郭氏在隋唐时期被评为天下(华山以东中原地区)八大姓族之一。其他郭氏,如:冯翌、华阴郭氏均是太原郭氏的分支。

  在历史的长河中,郭氏从周代王室贵胄到虢国遗族,从虢转郭形成唐初显赫的山东八大望族--太原郭氏,郭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公元年大唐灭亡,中原地区进入战乱频繁的五代时期,郭氏族人纷纷南迁。从此郭氏子孙更加开枝散叶,郭氏遍及天下,人才辈出,延续了郭氏家族的荣耀。当郭氏族人回忆起自己的祖根之地,都会说到太原堂,"其先太原人也"。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周代,虎贲指的是守卫周王的虢国精锐武士。"虎贲"就是郭氏的勇士,从虢仲虢叔到郭子仪,一条崇虎尚武基因的血脉在流淌,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传承。"虢"作为一个古文字,它已存在三千余年。它曾以徽标的力量,鼓励军队奋勇向前。又以图腾的形式,催发了虢人的心灵和勇气。如今,它又成为勇敢与智慧,勤奋与拼搏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郭氏子弟。

参考资料: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2、《史记》

3、《左传》

4、《竹书纪年》

5、《说“虢”》,作者:张淮银、李增芳。

6、《虢国始封新探》,作者:李清丽。

7、《东虢国考》,作者:张明申、陈万卿

8、《为虢公长父正名》,作者:李其甫、李大力。

9、《虢硕父其人考辨》,作者:蔡运章。

10、《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国翰与周二王并立》,作者:田双印

11、《虢国东迁考》,作者:贺旭辉。

12、《晋“假虞灭虢”后的上阳城》,作者:宁文阁。

13、《虢人北迁与瓜衍置县》,作者:郭锁柱。

14、《春秋时期晋国的瓜衍置县》,作者:木子 8《历史地理》。

15、《从虢国到郭氏》,作者:郭锁柱。

16、《汉魏并州党之一:郭林宗与太原王氏》,作者:山名宗渡。

17、《论北魏太原士族群的集体复兴》,作者:范兆飞

18、《中古士族谱系的虚实——以太原郭氏的祖先建构为例》,作者:范兆飞

注:本文初稿于年发布于中华郭氏网,并建立“郭氏之源”专版,近年不断完善,重新系统发布。仅供参考,商榷。

山西行:

1、首届中华郭氏文化高峰论坛在山西汾阳王府举行 聚焦郭氏起源研究

2、郭泰诞辰周年|海峡两岸郭氏宗亲在山西介休举行纪念活动

3、中华郭氏网管理团队探访郭璞故里——山西闻喜县上郭村

推荐阅读:

1、郭氏视频:全球郭氏大拜年!祝福送给您!郭家人都在转!

2、中华郭氏网这一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感动无数郭家人!

3、赞!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播出汾阳王郭子仪家风家规专题片

4、"金榜题名"--郭氏家族历代进士名录(1.2版)

5、中华郭氏抗日英烈专版

6、中华郭氏堂号大全(2.0版)

7、央视微视频《家风传承》|郭氏家风的传承需要你的参与!

郭氏资讯:

1、中华郭氏网迎新年会在成都举行

2、郭氏视频|首届世界郭氏青年大会颁奖盛典晚会(高清)—郭氏家风荣耀绽放

3、郭氏头条|首届世界郭氏青年大会在三门峡举办倡议孝悌持家服务社会

4、郭氏视频|丁酉年世界郭氏宗亲祭祖大典(高清)—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5、曝光|民政部公布的“世界华人郭氏宗亲联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非法组织?

郭氏研究:

1、揭秘|汾阳王郭子仪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

2、唐·汾阳王郭子仪书法和诗词作品赏析

3、大唐汾阳王郭子仪三位儿子墓志铭

4、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四位弟弟墓志铭

5、年保护西安郭子仪家族墓地纪实

6、大唐汾阳王郭子仪12幅传世画像、故事图

7、汾阳枪的考证

8、汾阳王府史话

9、揭密|台北故宮博物院馆藏《免冑圖》背后的故事:郭子仪"单骑退回纥"与“西原大战”

10、揭秘《宫心计》中真实的郭太后--郭子仪孙女郭念云历位七朝、五居太后四十余年。

11、权威发布|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家族世系图(北魏至唐末、五代)1.0版

12、郭氏研究|从郭子仪家族世系探讨汾阳王祖籍、籍贯和出生地问题

13、正本清源|天下郭氏并不是出自太原阳曲!

14、真假讨论|华县西马村郭姓遗迹造假之我见

15、错误百出|太原阳曲新立“大唐汾阳郡王郭子仪纪念碑”碑文内容商榷

16、张冠李戴|郭子仪持陌刀戎装像真伪考证

郭氏视频:

1、首届中华郭氏十大祠堂宣传片(集锦)

2、安徽卫视:《百家姓》“郭姓”专题

3、同一首歌:《天下一郭》—原创歌曲发布

4、同一首歌《全郭一家亲》原创歌曲MV3.0

关于我们

  中华郭氏网成立于6年11月17日,网站管理人员均是网上志愿参加的郭氏宗亲义工。经批准,年8月12日,中华文化促进会成为中华郭氏网主管指导单位。年6月15日中华郭氏网通过百度   走过11年,中华郭氏网已成长为全球最大、最具权威的公益性郭氏家族网,深受海内外郭氏宗亲的好评。

中华郭氏宗亲理事会是以中华郭氏网会员为主体,及各地郭氏宗亲联谊会、郭氏宗亲个人和特邀人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组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wh/13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