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ldquo非遗rdquo三弦

白癜风袪白诀窍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329/7007658.html

霍州三弦书说唱会

本报记者范韶华文/图

“咱霍州的面貌天天变,霍州的历史很古老,名胜古迹真不少……”敬老月期间,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丑旦说的《夸霍州》,一场霍州三弦书说唱会在霍州市辛置镇宋庄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精彩上演。

“我们村有不少能人,吹拉弹唱、敲锣打鼓、打球跳舞都能来几手。农闲时节,组织大家开展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宋庄村村委会主任范爱梅开门见山地说,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群众生活,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深秋时节,漫步宋庄村,柿子红了,玉米黄了……村民们收获的玉米、辣椒、花生等农作物晾晒在房前屋后,把农家小院染成了一幅七彩画,放眼望去,一片丰收的景象。

面前横放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枣木雕刻而成的坐猴醒木,只见李丑旦左脚蹬甩板,以此击节,右膝上绑一扇小钗打花填空,怀抱三弦,边弹边唱边打小钗,带有浓厚三弦乡音的板腔声赫然响起,村民们品尝着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霍州曲艺形式多样,尤以三弦书为代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目——霍州三弦书是清末兴盛并流传于霍州地区以三弦为主要乐器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所以称为霍州地方书,又因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所以也叫霍州三弦书。据霍州地方志记载,霍州三弦书因为说书人多是盲人,又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瞎子说书”,堪称“曲艺活化石”。

“霍州三弦书的曲调,分为曲牌和唱腔两部分,唱词中又有书调和小调之分,一般都用方言土语说唱,整个书调在表演发展过程中,因受坠子、眉户、道情等姐妹艺术的影响,在唱法上也不断改进。”李丑旦如数家珍地说,常用曲调有“萱花”“画扇面”“绣荷包”“虞美人”“对花”“破赤牛”“送郎君”等十多种。说唱书目,由于历史悠久,传统书极为丰富,不少已经失传,分正书和闲言两大类,正书长短相当于中篇鼓词,一般分作十至十五回。传统书目有《白绫记》《汗衫记》《梨花记》《洗衣记》《进宝记》等二十多本。闲言是单独的回书,也包括书帽,小调演唱的小段,这类书保留和遗传下来的在百段以上,另外结合实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书的在多段。

与李丑旦一同说唱的还有霍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梁庆平、霍州三弦书爱好者陈锦瑞。《夸霍州》《下冷子》《张元子吃料子》《风清气正搞选举》三弦书唱罢,《战疫情》《吹牛皮》《旅游之花结硕果》干口轮番上场,紧凑有力的节奏、通俗易懂的唱词,韵味十足的说唱表演,赢得了在场老年人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霍州市高度重视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成立了三弦书抢救组,挖掘整理录制了三弦书四辑30余个段子和部分正书,继承和创新曲目内容。”花甲之年的梁庆平说:“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艺术。这些小段子押韵顺口,用霍州话说更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三弦书是该市传统民俗文化展演的一个缩影。在该市开元街道赵家庄村观音庙,非物质文化遗产——霍州莺歌精彩演绎;在霍州署,非遗项目——蒲剧折子戏表演也如火如荼。与此同时,该市开展文艺表演进基层,组织30余支文艺小分队,深入乡镇、街道办、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百场演艺,天天有戏,通过文化的熏陶,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传承、民俗研究、产业培植、文明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wh/13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