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更是许多古老姓氏的发源之地。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占据前十的姓氏(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中,有五个都出自山西。
当一个姓氏从起源地开始对外迁徙,他们是以什么来维系每个人对故土的眷恋呢?
靠家谱、靠口耳相传的祖先故事,也靠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规祖训。
老家把能找到的山西大姓的家训收罗了一下,希望能给老乡们一点启示。
李
李姓的最早起源,源于皋陶。
皋陶,在尧舜两朝担任“理官”(相当于后来的大理寺卿,现在的公检法领导,主管当时的律法刑狱),因为官当得好,被誉为“上古四圣”之一。
于是皋陶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个官位,并且以官位氏,称“理氏”。
历来,掌管刑狱就讲究公正无私。所以,“理氏”的后代一直秉持着老祖宗皋陶的遗志,代代做好官,一直从尧舜时期做到商朝末年。
到商纣王时期,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就被纣王处死。
理征死后,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逃难在外,改姓为“李”。李利贞便被尊称为李姓始祖。
但追本溯源,还要追溯到皋陶那里。而皋陶,就是今山西省洪洞县皋陶村人。
李氏家训:
敦孝悌,严教诲
睦宗族,修祠墓
重丧祭,谨嫁娶
尚勤俭,崇礼让
——《慈峰李氏宗谱》
王
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其始祖为王子乔。
东周灵王,是个糊涂蛋。这糊涂蛋,有个好儿子叫姬晋,字子乔。子乔“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被立为太子。
子乔聪明能干,就去劝诫父亲,结果被父亲贬为庶人,没两年就去世了。据说子乔死后,就成仙了。有一天乘鹤回来,把他爹一起带走了。
子乔的儿子,叫姬宗敬。看见周王室一天比一天乱,心灰意冷,就请了个假,到太原来了。
太原人知道他来自王室,就呼之为王家。
于是,他也就以王为姓,并追认他爹子乔为王姓始祖。
王氏家训: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
英才辈出,卓尔不群。
孝悌为先,忠信为本,
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
婚丧从俭,持家以勤。
嫁女择媳,勿尚重聘,
……
秉公惩戒,繁荣后昆,
恭愿后裔,永传家珍。
百世不竭,积厚且纯,
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三槐王氏家谱》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摘自《琅琊王氏家谱》
张
关于张姓起源和张姓始祖的归属,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
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得姓张氏。”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弓”“长”合起来便是“张”。
虽然文献所载略有差异,但均载少昊之子挥居青阳发明弓箭。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天上有星名“天弓”,其形如弓,简称“弧”。挥看到“天弓”,便仿弧星形状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也由此,他被“赐姓张氏”。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
完粮息讼,营生业言。
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
宜尽诚敬,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治内治外。
不可易位,敦孝悌言。
事事亲敬,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养不废教。
作养人才,厚风俗言。
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
协力同心,严杂禁言。
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杨
杨姓的受姓始祖,为晋武公次子。
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国(今洪洞县),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另外,杨姓还有一支起源于曲沃、襄汾一带,作为“羊舌氏”的后代。
据古书《尚友录》和《元和姓纂》里说,晋国有一位晋靖侯,本来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他的子孙中有一人被封于羊舌邑,于是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了。
古代的羊舌邑,在今临汾境内,有曲沃县羊舌村,襄汾县羊舌坊。可能就是羊舌的封地。
杨氏家训: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赵
赵姓,起源于洪洞县(今洪洞县由过去的洪洞县和赵城县合并,确切来说,赵姓起源于赵城县),其始祖为造父。
造父本是周穆王的车夫,因为周穆王驯出了八匹千里马,带着他巡游天下,立下功劳而获封地“赵”。后人以其封地为氏,称赵氏。
后来,赵氏后裔成为晋国“六卿”之一,权倾朝野,最后与韩、魏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赵氏家训:
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
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
除了五大姓,以下这些源自山西的姓氏也找到了他们的族训家规。
郭
郭出自姬姓。
公元前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
周平王东迂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
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迂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迂有功的郑国,东虢北迁山西南的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
另虢叔之孙虢序被封于山西太原北的阳曲,号郭公。四个虢国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因此,阳曲郭氏所不是郭氏唯一起源地,但后人最多。
关于郭姓起源,还有别的说法: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围、池是也。”郭,亦称廓,字义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军队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在五代时期,后晋政权中有一著名将领郭金海,本为突厥族人的后裔。郭金海在少年时期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养子、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家为家奴,常跟从李嗣昭征伐各地,攻城破寨立功无数,因此被李嗣昭赐汉字姓为郭氏。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获赐之汉姓为姓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称郭氏至今。
源于冒姓或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历史商有引各种原因改为郭氏者,例如后梁政权中有大臣郭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再有后周政权的太祖郭威本常氏之子,幼随母改嫁到郭家,故改姓郭氏。
源于朝鲜族,朝鲜族郭氏,出自宋朝时期的郭祥。
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郭祥避辽、宋两国之战乱而迁居朝鲜半岛清州郡(今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定居,此后在韩国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称清州本贯郭氏。
另外,还有一宋朝时期的郭镜,他在宋真宗赵恒宣和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六年,避金、宋两国之战乱迁居到朝鲜半岛玄风郡,即今朝鲜密阳市玄风县,此后在朝鲜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称玄风本贯郭氏。
还有说法是回族中的大姓郭姓,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该郭姓先祖是来自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始祖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
郭氏家训:
一、尊祖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培其根,枝叶盛茂。
水养其源,河海纳吐。比人禽兽,谁不震怒。
惟豺与獭,生知报哺。亦有狐狸,死首邱顾。
何以为人,不念尔祖。时祀匪懈,受天之佑。
二、敬宗
惟祖有功,惟宗有德。亦有积德,以衍今日。
宗之有祖,惟尔之食。宗之有类,惟尔之锡。
胎孙其谋,子以燕翼。敷时绎思,寝成斯变。
雨露时降,凄惨怵惕。人不敬宗,是谓伐德。
三、事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不离于里,不属于毛。
饥寒衣哺,疾痛抑搔。子路负米,虽贫亦多。
温裾一绝,痛恨如何。亦有慈鸟,守林夜号。
报德罔极,棘人伊蒿。哀我人斯,三复蓼莪。
四、睦族
惟吾氏族,人百其身。惟吾氏族,其初一人。
一木而分,一气而陈。陈陈相因,是以百身。
身有其分,亦一其心。大小相恤,礼义相成。
患难相扶,疾病相临,尔族既睦,受天之庆。
贾
贾,是出自襄汾的姓氏。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襄汾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于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
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
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
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先秦时期的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内发展外,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后来,河南的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
汉朝时期的贾姓,已有人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到了唐、宋时期,贾姓居民已播迁到江南的许多地方。
约于清代,贾氏已有移居海外者。
贾氏家训:
宽仁孝敬、道义传宗。
霍
“霍”是山西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记载。其中的“霍”即指今霍州市一带。
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建霍国,是为霍叔,与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同为周初三监之一。
到公元前年,晋献公灭霍国,末代霍君霍公求逃到齐国避难,其子孙流亡各地,并皆以祖先封地霍为姓,这便是霍姓的起源。
霍氏家训:
清白二字,耕读二行;先祖美德,光大发扬。
遵纪守法,爱国爱乡。尊师重教,人才崇尚。
为民勤俭,纯朴善良。做官清廉,造福一方。
好男当兵,保我国防。教书育人,德才相长。
为生勤苦,天天向上。行医心细,救死扶伤。
……
红白喜事,不讲排场。消费合理,文明大方。
居安思危,丰把灾想。未雨绸缪,放远眼光。
富有爱心,穷要自强;风雨过后,鸟语花香。
人生在世,命短名长;与时俱进,齐奔小康。
——灌云霍氏家谱第三次续修理事会编撰
耿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内黄县境。
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向他启奏说:
“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今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故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摆柿饼纪念这位氏祖(“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南部),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耿氏家训:
重孝行尽第道贵作忠期淳信宜执礼明大义在养廉贵知耻贵读书宜爱国睦宗族和乡邻隆祭祀慎表葬正夫妇慎婚姻务正业慎交友戒奢靡崇节俭警游怠遏淫态戒弱女禁私养禁赌博息争讼
乔
话说这有蟜氏,本是炎黄二帝的母族,后来黄帝逝世后葬于曲沃桥山(一说今陕西黄陵),黄帝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
北魏末年有个叫桥勤的人任平原内史,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而逃出朝廷,桥勤追随北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政权。
有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其姓氏桥的“木”偏旁,变成“乔”字,取“乔”之高远之意。面对强权,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氏为乔氏,世代相传至今。
乔氏家训:
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有功名富贵固佳,无道德文章则俗。
——祁县乔家家训
黎
上古时期,黎民以国为姓,殷商时黎侯国地域辽阔,涵盖了今天的晋东南全域。后来,经过一次史称“西伯戡黎”的残酷屠杀,疆域缩减,黎民纷纷外逃,这是黎氏的第一次迁徙。
西伯就是后来西周的奠基者姬昌。
黎与西伯的歧当时都是商纣王的属国,黎侯亦治国有方,国富民强,不听纣王号令,而以暴君著称的纣王,竟然也无计可施。西伯向商王朝宣战,矛头首先对准了黎国——西伯认为,黎侯敢违抗纣的指挥,同样也不会向周臣服。
“西伯戡黎”是当时华夏大地上最大的一场杀戮,残酷至灭绝人性。《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西伯纠集数十国兵力,由陕西沣水一带出发,横渡黄河,先入晋南,然后直驱今上党地区的黎国,杀到鸡犬不留,都城、民舍皆化为灰烬,黎国灭亡。
第二次迁徙在公元前年,“黎侯被赤狄所灭,黎侯逃于卫。后晋灭赤狄,复立黎侯。”
关于这一次,诗经上有记载:“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经·邶风·式微》已经成为一曲感慨颠沛流离挽歌。彼时连黎侯国国君都流亡他国了,何况黎民百姓呢?
黎氏的第三次迁徙就到了两晋时期(公元年)。从此,黎氏的一大部分融入到客家民系中。
黎氏家训:
教忠孝,友兄弟,和乡党,劝读书。
勤职业,尚节俭,息斗讼,戒闲游。
傅
傅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傅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
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
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
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
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傅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
因为他居住在傅岩,“故遂以傅氏之,号曰傅说”。
傅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
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傅氏家训:
勤俭耕读贵和持中
——灵寿傅氏
程
程姓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食采于程邑(今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
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人群的一个源头。
在关中地区的秦国也生活着不少程姓先民。他们是西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阳附近的程邑后,在那里繁衍起来的。这一支程姓先民,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
程氏家训: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朋友信。见老者敬之,见少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长于我,我必远之。勿谈人之短,勿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理责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利己,勿嫉贤妒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义合之事则从。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守我之分,听我之命。人能如此,天必从之。此常行之道,不可一日无也。
——程颢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赏”了~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