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山西省的洪洞县。
洪洞县之所以闻名,首先因为她是亿万人心中的故乡,这里有一棵万民为之萦怀的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在华夏大地已经传颂了多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和水、旱、蝗、瘟疫等自然灾害以及黄、淮多次决口,使得中原地区赤地千里,渺无人烟。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武、永乐年间,十八次迁徙山西之民于华中、华北、华东各地,明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移民们惜别家乡的标志。明初的这次大移民使中原等地人口和耕地面积迅速恢复,田赋增加,经济发展,明朝的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贾村西侧。民国初年,在大槐树原址修建了碑亭、茶室和牌坊。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于年,在碑亭东侧兴建了烈士碑亭,以后多次拨款修葺,育花植树,年建了门楼和围墙,使这里成为一座翠柏绿槐、清静幽雅的公园。后扩建为寻根祭祖园。从年开始,县政府每年都举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到年已举办了12届,吸引了余万人次前来寻根祭祖,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亿万民众敬奉的“圣树”,被封为图腾,称为根,当做祖,视为家,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心目中的故乡。大槐树移民姓氏近千个,包括汉、回、蒙、满四大民族。明朝直接移民分布于全国18个省(市)多个县(市)。时至今日,移民们经过多次再迁徙,其后裔已遍布神州,有的甚至漂洋过海,远居它国,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其次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监狱,俗称“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典型的县级明代监狱。当代著名戏曲家马少波年游此赋诗,《题苏三监狱》写道:“孤女哀哀诉冤情,古槐俯首不忍听。位高敢认缧绁女,南北至今唱金龙”。曲折动人的戏剧故事《玉堂春》中的女主人公苏三就曾囚禁在这里,苏三的一句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使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中国有个洪洞县。
其三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名刹——广胜寺。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原名俱卢舍寺,亦称阿育王塔院。唐大历四年()扩建,改名广胜寺。元大德七年(),广胜寺毁于河东大地震,两年后重建。明代修建了飞虹塔等建筑。现寺中所存的佛像、壁画,多为元代作品,艺术精湛,是我国寺庙建筑、泥塑、彩绘、琉璃、壁画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飞虹塔、元代戏剧壁画、《赵城金藏》被称为广胜寺稀世三绝,其寺庙建筑为一奇,名扬天下。飞虹塔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明代琉璃塔;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元代戏剧壁画;《赵城金藏》是世界上仅存的一部卷帙最多的善本汉文《大藏经》。
除此之外,更令槐乡儿女自豪的是:洪洞这块宝地,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洪洞,古称“神圣之邦”。多处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把洪洞的历史推到了石器时代,先民在这里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以说,华夏的大半部文明史在洪洞浓缩,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华夏古老文明的汁液来。
一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6°06′~36°32′,东经°22′~°54′之间,东隔霍山与古县为邻,西靠吕梁与蒲县交界,北与霍州、汾西相连,南与尧都区接壤。东西最宽处55公里,南北最长处47.5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
洪洞东靠太行,西倚吕梁,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隶山西省临汾市,下辖9镇7乡,个村委会,年底总人口人,为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
县境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形成东西高、中间低,北窄南宽的河谷盆地,从地貌成因划分,可分为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四种地貌单元。东部为太岳山脉霍山山系,山势挺拔陡峻。西部为吕梁山支脉罗云山系,山势低缓绵长。北为两山延续合拢环境,中部的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平川轮廊逐渐展宽。山地外围布有大面积的丘陵,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多形成梁、垣、峁黄土地貌。阶地外围布有山麓洪积——冲积扇,波状起伏,多形成黄土台地、山前倾斜平原。据匡算,山区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0.4%,丘陵占37.6%,倾斜平原占22%,堆积阶地占20%。县境最高处为位于东北部的霍山顶,俗称老爷顶,海拔2,.8米。最低处位于南部汾河滩,海拔米,两者垂直落差.8米。县域平均海拔约米。
县境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平川走向为东北——西南向,东南方向来的湿热空气阻挡明显,且深居内陆,大陆性显著。根据我国气候区划,该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山区)、半干旱(平川丘陵)地区。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山区多于平川。云量少,日照足,地面风向紊乱。平川区年平均气温12.6℃,一月份平均气温-3.6℃,7月份平均气温25.8℃,极端最低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40.7℃;山区年平均气温比平川偏低3~5℃。平川区无霜期一般为天,最长天,最短天;山区无霜期较短。平川区年均降水量.6毫米,西山为.0毫米,东山为.4毫米,极端年最高降水量.8毫米,极端年最低降水量.6毫米,年日照平均时数为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7.5%,光能资源丰富。县域共有4种土壤类型:即:褐土、棕壤、草甸土、水稻土。褐土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90%。
县域有13条河流,均属汾河水系,县境内的汾河由北向南纵贯,流程45.8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6.3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立方米/秒,最小4立方米/秒。赵城以上水能资源丰富。汾河12条支流,由东西两山经丘陵、阶地,垂直向汾河倾泻,形成明显的羽状水系,全程公里,年正常径流量0.73亿立方米。河流水文具有明显的暴雨型和山地型河流特征。一年中,冬春流量小,有时断流,夏秋流量大,水量不稳。且具有连续丰水和连续枯水的特点。县域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沟谷型潜水构造,据年报告,县境深米左右洪积物地下水动储量为.万立方米/日,约合4亿立方米/年,年可出水2.5亿吨。县境最大泉流为霍泉,也是山西省的较大泉流之一,另外还有董寺泉、堤村泉等处水泉。
县境内的老林区主要分部在东部的兴唐寺、明姜等乡镇的东部和苏堡镇的东北部,特别是霍山顶周围以及人烟稀少后山区,面积约4万亩。太岳林场的大南坪林区在县境内有8.79万亩。西部林地主要在山头、左木乡以及刘家垣西北部、万安镇西部,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恢复林。平川林主要为农田林网。
县域天然草地为16.58万亩,有亩以上的较大牧坡21块,每年总产草量.5万公斤,载畜量4.2万只羊,另外有四边草地18.4万亩,年总产草量为9万公斤,人工种牧草保留面积亩。
东西两山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霍山就有药材余种,西山更多。山林野间时有豹、麝、褐马鸡、山羊、猫头鹰、啄木鸟、鹳、鸢、蟒蛇等珍稀动物出没。
主要矿藏资源有煤、铁、铝矾土、石膏、石灰岩、陶瓷粘土、石英砂岩、长石、云母、白云岩、硫铁矿、油页岩、铜矿、紫砂粘土14种,其中煤炭储量42亿吨,铁矿储量万吨,铝钒土储量1.7亿吨,石膏储量万吨,石灰岩远景储量.2万吨,白云岩储量7.5万吨,油页岩储量19万吨。
二
“洪崖崭壁,古洞连云”。洪洞县(由原洪洞县和赵城县4年合并而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洪洞县名依照传统的说法是缘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来,赵城之名,早在西周就有此称。《史记·赵氏世家》记载:“赵城,周缪王以封造父,赵氏受姓之始也”。
洪洞县有“槐乡”之称,洪洞大槐树被亿万移民后裔视为心目中的家乡、故乡,民国初年崞县人刘子伟在洪洞供职,游古大槐树处咏诗曰:“木本水源流泽长,古槐庇荫到地方。昔人广桔枌榆社,后代优怀桑梓乡”。洪洞人王笃诚诗中也道:“槐树荫中认故乡,殖民往事感沧桑。芳踪千载终难没,赖有群贤任表章”。洪洞人也就叫洪洞为槐乡了。
洪洞有“莲花城”之称,县城东有护城河与玉峰山相连,南隔洪安涧河与坂里坡相望,西、北均为水田,旧时四周种植莲菜,俗有洪洞莲菜与别地异样,多一个眼之说,每到夏时莲花盛开,蕊芳袭人,整个县城都在莲花包围之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道光年间,寿阳祁宿藻在玉峰书院为讲席,他是道光十八年进士,曾官至江宁布政使,其兄祁隽藻为嘉庆十九年进士,曾官至大学士衔礼部尚书,诗古文词,卓然成家,为当时著名文人,亦为大槐树移民后裔,兄弟二人游洪洞后,互赠诗各一首,其兄诗内有“莲花好城廓,槐树旧村墟”之句,其弟在《故乡吟》一诗中也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花渡”。此两诗传诵一时,为当时文人名流所乐道,人们也就称洪洞为莲花城了。
洪洞城亦有“六门村”之说,民国版《洪洞县志·城池》载,洪洞县城城门有六,明正统年间,东曰朝阳、西曰射秀、南曰时和、东南曰安流、北曰光化、东北曰玉峰,正德年间改朝阳门为宾阳、射秀为拱汾、时和为迎薰、光化为望霍,余二门如故。故洪洞城有六门村之别称。
在洪洞东永凝、道觉、左壁、安乐、坊堆、耿峪、侯村等地先后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从石器时代起,就在洪洞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尧、虞舜、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属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9公里范村一带。赵城为赵国,今赵城东北1.5公里简子城为赵国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晋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后为羊舌肸食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代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一带;赵城属彘县,治所在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时,彘县在阳嘉三年(公元)改为永安辖赵城,杨县仍旧。三国时,杨县、永安均属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沿魏制,永安县的治所曾一度设在今赵城东北7.5公里的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魏时,二地属禽昌县域,上属平阳郡。东魏时置晋州,辖永安郡。隋义宁元年()置赵城县,是为赵城命县之始。县治在今赵城东北1.5公里,属霍山郡。义宁二年()即唐武德元年,改杨县为洪洞县,属临汾郡,县治迁今洪洞县城。唐武德元年()改霍山郡为吕州,仍辖赵城。唐初洪洞曾两次省入临汾。贞观年间,洪、赵二县均属晋州,赵城县治始迁至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曾先后设定昌军节度使、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北宋时,洪洞、赵城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赵城曾省入洪洞为镇,元丰三年(0)复县。政和三年(3)赵城升为庆祚军,不久即废。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今临汾一带初为平阳路,大德七年()大地震后改为晋宁路,辖洪洞、霍州,赵城县又属霍州,为二等县。明代,洪、赵均属平阳府。清初,仍旧。乾隆三十七年()升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民国初,洪洞、赵城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年废道后,洪、赵均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初期,洪、赵属山西省第六专署,署址先后驻赵城、汾西勍香、隰县等地,洪洞县政府驻韩家庄、垣上、李家坪;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第六专署在河东设有办事处,驻石门峪。洪、赵两县在河东各有办事处。洪洞、赵城的日伪县政府归山西省冀宁道管辖。年“十二月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各级政权相继成立。年4月,洪洞县(河东)、赵城县(河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9月,赵城归太岳一专署,洪洞归太岳二专署。年8月,洪、赵两县铁路以西地区成立洪赵(河西)联合县政府,先后驻道觉、笔架庄、罗云、万安,上属吕梁九分区。年8月,国民党九十三军在南垣设立了办事处,驻杨家掌,次年上半年即废。日军投降后,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县民主政府,年4月和6月,国民党军撤离洪赵,洪、赵(河东)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年7月,洪赵(河西)联合县政府撤销,恢复两县建置。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年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县城,同时运城与临汾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洪赵县属晋南专署管辖。8年12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9年7月霍汾县从洪洞县分出,恢复原建置。年,临汾与运城专署分设,洪洞县归临汾行署管辖。年临汾地区改市建置,洪洞县上隶临汾市管辖。
三
洪洞是一片富饶而丰腴的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自然赐与的丰富矿产资源,优越的水利条件,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过世代人民的勤奋努力,不断开拓,使这里成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绚丽多彩的璀璨明珠。
洪洞人民勤劳而有智慧,这里是较早发展水利事业的县份之一,早在唐贞观年间(~),县民就引霍泉水灌溉农田。宋、元、明、清各朝,不断有渠道开凿,引泉水、洪水溉田淤地,使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金兴定年间(~1)县民利用自然流水落差,制做简单机械装置,用于磨面、碾米、榨油、轧花等。解放了生产力,延用时间长达余年。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摆脱了土地私有制的桎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修复利用原有渠道的同时,兴修大小洪水渠道条,总长78.4公里,洪灌面积2.21万亩;兴修中小型水库6座,塘11座,总库容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4.67万亩,整修霍泉南北干渠,全长27.4公里,灌溉面积7.万亩;引用小泉小水灌溉面积0.万亩,打深井眼,扩大灌溉面积2.39万亩;实施节水精品工程,新增节水面积5.5万亩。5年12月建成山西省第一座农村小型水电站——明姜水电站,使洪洞农村第一次用上了电,止年,全县共建大小型水电站处,洪洞县被农业部树为全国农村电气化三面红旗之一,同年4月,谢觉哉来洪洞视察,至广胜寺半山,鸟瞰洪洞,诗兴大发,即景咏《游洪洞》诗一首:“洪洞风景如画,一望麦绿树青。大渠小渠分布,地下灌道通行。电站密如星点,包办动力照明。百业操作电化,不用油可机耕。工农林牧全举,年年加倍收成。人民勤劳勇敢,有武并且有文。青年孩子可爱,个个聪明机灵”。年,在全省首家打响根治汾河工程攻坚战,使汾河两岸全线石坝贯通,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实现了水资源的统筹合理利用,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洪洞县物产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居夏、秋粮之首。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年粮食总产量26.3万吨,是年的5.3倍,粮食总产量位居全省前茅。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蔬菜、水果为主,棉花总产量曾一度达到0余吨。蔬菜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0万吨上下。传统名优蔬菜秦壁葱、梗壁蒜、万安大白菜、洪洞莲藕、堤村豆角享誉三晋。植树造林和经济林建设稳步推进,年栽培果树水果公顷,总产万吨。其中以堤村乡许村的金丝小枣、山头乡的核桃驰名省内外,万安镇白村的苹果曾出口香港。近十年来实施红枣发展战略,已建成5个万亩红枣基地,地埂枣树发展到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6%,高出全省平均值15个百分点,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县”殊荣。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县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充裕的牧草、牧坡,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年,洪洞县被国家列为奶山羊基地县,奶畜养殖成为推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县域工业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原煤采掘、洗选、焦化、冶铁为龙头,造纸、化工、陶瓷、机械修造、有色金属冶炼为两翼的工业体系。煤炭采掘起源于元代以前,至20世纪80年代前,洪洞仍为煤炭调入县。从80年代开始,国营、集体、个体煤炭开采业迅猛发展,一跃成为煤炭调出县,年调出量逐年增加。年原煤产量达到.09万吨,调出万吨。煤炭采掘业的迅速发展,为煤炭深加工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一大批煤炭洗选业,焦化工业应运而生,年洗精煤.9万吨,生产焦炭.6万吨,实现了原煤就地加工增值,与原煤采掘业一道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冶金工业以生铁冶炼为主,铁炉总熔积立方米。年,生铁产量达到59万吨。此外,还有金属镁、钕铁硼等项目。
造纸工业始于元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前长盛不衰,主要产品为手工麻纸。清末民初赵城名士张瑞玑曾描述道:“国士桥南驿路长,春山三面护河塘。声声水碓垂杨里,造纸人家尽白墙。”这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机制纸工业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有11种产品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2种产品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6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成为山西省薄页纸出口基地。
县域化工工业主要产品有工业硫酸、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橡胶制品及塑料编织等项目,其中霍泉牌碳酸氢铵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另外3种产品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
洪洞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路、国道、霍侯一级路纵贯县境中部。东部出境线有国道、洪古公路。西部出境线有赵克公路、洪乔公路。年实施乡乡镇镇通油路工程。至年底,县境公路通车总里程为公里。其中高速路38公里,一级路55公里,二级路80公里,三级路公里。形成了以四纵二横为龙头,县乡(镇)公路为两翼,乡村公路为副翼的四通八达交通体系。南同蒲铁路复线在县境全长35公里,设有3个车站。另有铁路专用线8条,全长25.58公里。
四
洪洞县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古称礼义之邦。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侯村遗址出土的石铸、石斧等打制、磨制原始生产工具提供了有力佐证。属晚商时期的上村遗址,晚商周初的坊堆遗址、永凝堡遗址、杨侯国古城遗址昭示着县域商周时期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坊堆出土的周初甲骨文,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周初甲骨文,意义重大。道教、佛教的传播、发展,寺庙建设的兴盛,浓缩着各个时期的文化。闻名中外的广胜寺,迁民遗址广济寺,被誉为小五台的万圣寺,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青龙山玄帝宫,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中镇庙、兴唐寺、广胜寺下寺水神庙等大批佛教道教寺庙从一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县域文化的发展盛况。
洪洞县山川钟萃,人物灵秀,历史上曾涌现出了以虞舜时期制定刑律的皋陶,晋国乐师、后被尊为乐圣的师旷,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徐晃,明代不畏强暴、勇斗权奸的户部尚书韩文、书法大师王铎,清代乾隆朝兵部侍郎刘秉恬、理学家范镐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将,俊义之才。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洪赵大地走出了方志学家王轩,民主革命者温寿泉、张煌、张瑞玑,佛学家、象棋大师贾题韬,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南汉宸、王世英、张道吾、薛克忠,享誉中外的书画大师董寿平,现代作家孟伟哉,文艺评论家郑笃,版画家苏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
县域民众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事业。旧志载,县域之民“士多务学,耻于骄奢。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阎之间。”“每三岁大比,秀造辈出,先后相望,科第绵绵相继,代不乏人”。书院是历代士子为乡试作准备的进修之所,明清时期,县域先后建有玉峰、简城、丽泽、相观、登瀛、养正、万安等七所书院,“人才之所出,惟书院为最,士之飞黄腾达者,书院中十居六七”。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洪赵二县中进士者多达人,中举人者名,文风之盛,可见一斑。清末民初,赵城文风大振,英才迭出,时有“南赵北崞”之誉。民国三十五年()太岳中学迁至广胜寺办学,同年7月太岳中学洪临分校在上寨创办,两所学校在洪赵地区招收了大批学生,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优秀人才,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洪赵地区的教育事业。50~60年代初,洪洞每年高考的升学率列全省前茅。年,洪洞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县域民间文艺活动种类繁多,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传说起源于洪洞舜耕历山故事的威风锣鼓,经历代丰富加工,曲牌多达余种。洪洞威风锣鼓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有排山倒海之势,具雷霆万钧之力,曾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国庆五十周年和中央电视台《我爱你,中国》文艺晚会表演,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震惊了海内外,真正打出了国威,民族之威,被誉为“中华第一鼓”。民间演奏类的金鼓乐“五虎爬山”年赴省城演出获一等奖。年,参加山西省“两会一节”表演,国家文化部艺术研究所将其拍摄成电视片,作为优秀节目推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电视台播放。使民间艺术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五
洪洞人民性强悍,富有正义感,素有燕赵侠义之遗风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道光年间,在赵城爆发曹顺领导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洪洞人温寿泉、张煌、张文达等人参加了太原起义,张煌率队攻打巡抚衙门,刺杀巡抚陆钟琦,为起义胜利立下了头功。洪赵人民积极响应太原起义,并组织余人的义勇队血战娘子关,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年,傅懋恭来到洪洞,在普润中学师生中秘密传播马列主义,在洪洞播下了革命火种。
年,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启迪,洪洞普润中学的青年学生创办了《晨光月刊》,发动青年阅读进步书籍,评论时事,抨击黑暗社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对青年学生觉醒起了启蒙作用,为中共洪洞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洪、赵地区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及广大群众组织“沪案后援会”,开展了募捐、演讲和游行等活动,声援上海工人运动。在“五卅”革命风暴影响下,普润中学掀起驱逐英人校长的学生运动,随着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发展,为中共洪洞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在干部上准备了条件。年,中共赵城支部、中共洪洞支部先后建立,党组织建立后,领导民众开展了“反吞并群众利益”、“反仓谷”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洪洞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赵城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年中原大战结束,革命形势出现转机,洪、赵地区的党组织活动逐渐恢复,年,受上级指示,创办现代中学,开办新兴饭店,培养革命力量,组织农民武装。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东渡山西,进入洪、赵地区,一军团政治部与胡麻圪垛寺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军团政治部主任副罗荣桓的主持下,组建了中共赵城临时县委和中共洪洞临时县委,并创建了洪、赵地区第一支人民武装——河东游击队。同年5月,东渡红军回师陕北,山西反动当局疯狂捕杀共产党人,9月,河东游击队在安泽战斗失利,洪洞、赵城临时县、工委和河东游击队解体,革命复转入低潮。
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与阎锡山当局建立了特殊的抗日统一战线,山西抗日形势空前高涨,洪、赵党组织利用牺盟会公开开展抗日宣传,建立抗日武装,抗日群众运动迅速发展。11月,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进驻洪洞的高公、马牧等地,把洪、赵地区的抗日群众运动推向了高潮。年2月,洪、赵沦陷,中共洪赵地方党组织领导各抗日群众救亡团体、自卫武装,除奸反霸,不断袭扰敌人。年12月,粉碎了山西当局发动的“晋西事变”,次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反蚕食、反扫荡、反稻田、反抢粮、反清剿等艰苦卓绝的斗争,配合八路军主力进行了著名的石家庄、晋家山、田家坡战斗,抢运“赵城金藏”,韩略伏击日寇“观战团”的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的洪、赵人民配合太岳主力部队两克赵城,一克洪洞。年,鉴于解放军强大攻势和洪、赵地方武装及民兵的袭扰,国民党军与阎军撤离洪洞、赵城,龟缩于临汾,洪赵地区全部解放。中共洪、赵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积极参军、支前,支援解放临汾、晋中和太原战役,先后动员名青年参军参战,参战民兵和支前民工达00余人次,同时抽调余名县区级干部随军挺进豫西,西进青甘,南下川渝,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洪赵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组织领导两县人民完成新区的土地改革和老区的土改纠偏,开展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运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利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步骤地实现了由过渡时期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文化大革命”时期,洪洞地方党组织遭冲击,工厂停工停产,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洪洞地方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按照“开发山区,提高平川,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和“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两个基调,发扬“踏实苦干,勇于争先”的洪洞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产业规模化、企业集团化和市场专业化,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使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近年来,中共洪洞县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72万人民,突出结构调整,立足率先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洪洞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一个经济结构将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全面改观,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富裕小康的新洪洞将展现在人们面前。未来的洪洞必将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谐调发展,全面进步的新洪洞,必将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新洪洞,必将是一个蓝天白云、绿荫碧水、生态良好的新洪洞,“信用洪洞、富裕洪洞、文明洪洞”的宏伟蓝图不久将成为美好的现实。
摘自《洪洞县志》
部分摄影作品来自网友“大陌”,致谢。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