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27种山西地方菜,有的连大众点评都

先来看一则消息:“山西古县三合村天下第一野生牡丹,花干高2.3米~”。

天!下!第!一!竟在山西,我也是傲娇人啊!不止这些,山!西!第!一!的神级美食妥妥的还有27种呢!你吃过多少呢?

太原头脑

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最初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它是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太原“清和元”饭店挂牌时为“八珍汤”。其实,用太原人的话说,就是在一碗面糊糊里,放上三大块羊腰窝肉、一块藕鲜和一条山药,吃时撒韭菜节。因为太原人有早起吃头脑的习惯,又称“赶头脑”。

(其中的八珍为:黄芪、良姜、羊肉、煨面、藕根、长山药、酒糟、腌韭菜)

清徐灌肠

清徐灌肠盛产于山西省离省会龙城太原市30公里,以醋都、葡乡著称的清徐县境内。灌肠主要以荞麦为原料,经掺水、搅拌、揉和成糊状的荞麦精糊。后盛入浅碗,上蒸笼蒸30-40分钟,熟后基本成碗状,所以有的地方称为碗托。因为本身含有大量的钙铁锌,所以也是太当地人,尤其女性的最爱。

平遥碗托

平遥碗托更是饭铺中最常见的风味美食,主要由白面粉制作而成。它既有凉粉的爽滑又有灌肠的劲道,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说光绪二十六年(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古交油面儿

古交特色,以前只有过年时吃,把白面和油、糖和水和起,再在外面裹上一层用面和水起的面皮,放到油锅里炸,很快会翻起来,很好吃。

阳曲折饼

俗名“黄儿”。将硬黄米加少量黄豆,玉米面磨成粗面,以温开水和软,置于热炕发酵,加适量碱,少量糖,搅成糊状,舀入黄儿(一种烙制工具)以温火烙制,只烙一面,待熟,将饼折成半圆形,故名折饼。色泽金黄,松软香甜。

阳曲漂抿曲

俗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它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经过特质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置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它细如挂面,清香利口。

和顺油布袋

晋中和顺油布袋又名砍三刀,是山西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吕梁炒恶

恶,不是罪恶的恶,是一种吃食,只有到过吕梁的人才有可能领教过,最好是在临县,家常便饭。但是外人不知所云。恶的做法是将土豆蒸熟,去皮,用河捞床子(面食工具)挤压成细条,和成土豆泥,加入土豆淀粉,揉成团,擀成厚饼状。上锅蒸熟,晾凉后呈半透明状,如果加入了胡萝卜泥,带着星星点点的红色。

娄烦子推蒸饼

相传是寒食节为纪念晋大夫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饼食,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在发酵后的精粉面团中加入猪板油、香油、葱花、调料面,上笼蒸熟而成。

阳高玻璃饺子

大同阳高玻璃饺子,由于它的皮子似玻璃般透明或半透明,人们能看出内中的馅儿,因而人们称之为玻璃饺子。

广灵驴肉

广灵驴肉,以广灵特产的画眉驴肉为原料,经煮熟酱制而成。在煮肉的汤锅中加有盐、味精、酱油、冰等调料,烧开后再加入陈皮、草果等香料和滋补中药。

忻州一窝丝

“一窝丝”又叫“盘丝饼”,是山西省忻州地区宁武县的特色小吃,曾经是高级宴席的甜点。“一窝丝”以酥、脆、香为特色。其形状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

静乐瓦酥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制作始于明末清初。瓦酥,约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黄色,水印“忻州瓦酥字样”。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一绝。制作瓦酥选用精粉、纯蛋黄、上等食油、细砂糖为料。和面成形时用模托就,再经油炸,出锅后压制成瓦状。

山阴冻兔肉

朔州山阴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也高出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1/16,羊肉的1/7,牛肉的1/5。不愿发胖,最宜多吃兔肉,至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老年人,更要吃兔肉,因为兔肉中含有的卵鳞脂,可使脂肪质乳化,从而让身体吸收,减少血管硬化的可能,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肉”。

临汾牛肉丸子面

牛肉丸子面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由临汾回民白荣祥先生首创,丸子面由地道的牛肉,回民风味的特质丸子以及特质面条为剂,混和特有的香料,和中草药,在配以独特秘制的牛大骨熬成的高汤,口味独特。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后御膳泡泡糕远看呈蘑菇状,近看遍体金黄,吃起来酥脆香甜。

太后御膳泡泡糕所以在侯马流传,这里还有段历史故事。年冬,屈志明在侯马车站摆个饭摊,专卖大碗面。有个老头常来喝茶聊天,也吃些他的大碗面。可是,却常见他摇头晃脑地反复唠叨:这茶叶不如宫里的好,这饭也不如宫里的香……。

历史故事:

原来,老人叫许德盛,生于清道光十六年,曾在皇家御膳房为厨,他制作的泡泡糕,慈禧太后很爱吃。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许德盛随驾备膳。途中,他因病不能侍奉太后,辗转流落侯马。由于不愿技艺失传,又见屈师傅为人忠厚,就把泡泡糕德制作绝技传授给他。年老人去世时享年岁,据说他之所以长寿与他常吃泡泡糕有关。

霍州猪血灌肠

猪血灌肠就是霍州传统名食之一,它创制于清朝中叶,是誉满三晋之佳品。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西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歇足于霍州,霍州名厨为其制作御宴。西太后、光绪皇帝与诸大臣对猪血灌肠赞不绝口,故此成为一道传统名吃。猪血灌肠主料是猪血,配以豆芽等既可凉吃,亦可炒吃。

洪洞霸王别姬

洪洞县靠汾河一带盛产甲鱼。它是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等病症的良药,具有活血通络、消症化积功效的名贵药材。当地人用甲鱼作成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地方名菜。用甲鱼和鸡为原料制作的名菜“霸王别姬”,色鲜味美,营养丰富。

浮山烧麦

晋南的浮山县位于临汾地区,鲜被外界知道。但浮山烧麦的名气非常大: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见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

泽州馔(zhuan)面

相传晋城“馔面”源于周朝,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人家办喜事,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作,把准备好的面条煮熟,后过凉水,再捞出来浇上用鸡肉、胡椒等调料熬制的高汤,再浇上花菜,一碗地道的“馔面”就可以享用了。制作好的“馔面”色泽光亮,口感光滑。

陵川面羊

历史故事:

这是晋城陵川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童谣中说的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年阴历六月初六,姥姥、舅舅都要给外孙、外甥送“羊”,“羊”是一种面食,用面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当地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制作“面羊”送给自己的外孙女。

壶关口水猪肝

口水猪肝是壶关美食之一,起源于宋代,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猪肝含有丰富的铁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矿物质,食用猪肝可调节和改善人体造血系统,维持健康的肤色,对皮肤的健美具有重要的意义。肝是体内毒物中转站和解毒器官,所以烹调前,应把肝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10分钟,然后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这样就可以烹调了。

黎城驴肉甩饼

甩饼是长治特有的名小吃,民间又叫甩饼卷腊肉。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驴肉甩饼油旺旺、不软不硬。

驴肉甩饼作为风味小吃,选材和功夫不能马虎。面饼,先擀成薄饼,再以面杖翻甩多次,直至面饼透亮,“甩饼”因此得名。最后,刷一层驴油,将驴肉置于饼中,加葱花,即可卷食。

潞城甩饼

历史故事: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任潞洲督察府别驾时,微服私访至潞城县南门口,突然下起了大雨,主仆二人走进一家拉面火烧铺落脚用膳,每人想吃碗拉面。结果店伙计秦亨在和面时,放的水多了,晃条拿不住,又不小心把面团掉进了油盆里。

店主师傅董芳灵机一动,把掉到油盆里的面团赶紧取出来,放在案板上擀成圆饼,抹上油,撒上椒盐面,两边一叠盘成圆形用杆仗擀饼,擀一擀,甩一甩,待饼片厚薄均匀立刻放在打火烧的鏊(ao)上烙制。

但饼片一上鏊,因皮薄有层立即鼓了起来,用手指将鼓得地方捅了一个窟窿,顿时洞开气跑,而董芳的手指也烫疼了,不由得在葱花盆里蘸了一下,手上带出了葱花。他随手把葱花甩在饼上,翻个盖即可食用。李隆基边吃边问:这叫什么饼?又薄又软又好吃。董芳吱吱唔唔不上来。李隆基说:我看你的饼是甩园的,就叫甩饼吧。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多年的历史,产于黄河北岸的芮城县。是用芝麻、小米汤、熟面粉、大豆油、柠檬酸、广东榴花白糖等十余种原料和质软甘甜的芮城井水精制而成。片薄如纸,晶莹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后有余香。经盛夏而不粘连,存放久而不变味。

闻喜煮饼

闻喜煮饼是闻喜县生产的著名糕点类食品,已有多年历史。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

解州羊肉泡

解州羊肉泡馍汤汁新鲜,味美可口。有诗云:“原汤优汁味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去长安,听说解州羊肉泡馍很有名气,就派专使到解州为其取之。

▍图文:内容太原同城会原创

▍图片:来源自网络,如侵删。▍编辑:蒂凡尼早餐

▼联系阿七,么么哒。

赞赏

长按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xs/8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