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石,不看这篇文章真不清楚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灵石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平周约战国晋定公三十七年(前)析邬县置。《大清一统志》:“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南五十里。”清嘉庆《灵石县志》:“《十三州志》:平周城,在介休西南五十里。按:今介休西止二十里,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清乾隆《介休县志》:“平周县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按:今介休疆域西止二十里,无平周城。”清嘉庆《介休县志》:“平周城,在介休县西四十里。今介休西境止及二十里,无平周城,已割属灵石。”清乾隆《孝义县志》:“平周,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按:古灵石地。”平周县名使用余年。秦汉界休区位图   界休秦庄襄王三年(前)废平周置。《中华历史大辞典》:“界休县,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秦汉介休故城考辨》:“秦汉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灵石县旌介村。”界休县名使用年。注:本图中邬县即今介休,属太原郡;中阳即今孝义,属西河郡;界休即今灵石,属西河郡。图中灵石县治所在地,位于今介休东南,为北魏胡人破介休故城后所建新城(典籍多有记载),本地自古属灵石境域(张壁村出土金代墓志可证),元至元二年()始割属今介休。两晋介休区位图   介休西晋太康元年()改界休置。《中华历史大辞典》:“界休县,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西晋改为介休县。”《辞海》:“介休,县名。秦置界休县,晋改介休县。”介休县名使用年。注:介休有古、今之分,本图秦汉魏晋“介休”即古介休,实今灵石县;隋唐至今的“介休”即今介休,实今介休市。三晋出版社出版的三晋学术系列丛书《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秦汉介休故城考辨》说的很清楚也很正确:“北周以后的介休……即从邬县到平昌县后又改为介休县的,此介休县一直延续到今天。”本图中邬县即今介休,属太原国;中阳即今孝义,属西河国;介休即今灵石,属西河国。北朝永安区位图 永安东魏元象元年()分介休置。《魏书·地形志》:“永安,元象元年置。”《山西通志》:“永安,在介休东南。”《元和郡县图志》:“(后魏)于今灵石东三十里置永安县。”清道光《霍州志》:“元象元年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北齐天保七年()并介休入永安县。《元和郡县图志》:“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山西历史地名录》:“介休,北齐并入永安县。”《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此永安县治在今灵石县。”永安县名使用共52年。注:本图中邬县即今介休,属并州;永安即今灵石,属汾州。因其时今孝义、霍州亦名永安,后人误把地土相连的三个永安县当作一个永安县,故本图中少了孝义与霍州前身两个“永安”多了个介休(已并入永安)。隋朝灵石区位图   灵石隋开皇十年()废永安置。《隋书·地理志》:“灵石,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静岩山。”《元和郡县图志》:“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灵石县名使用至今达余年。注:本图中介休即今介休,灵石即今灵石,永安应是今孝义,均属西河郡。后人没弄清三个“永安”的来龙去脉,本图中把应该是今孝义前身的永安县名绘制在了灵石境域,补绘出了北朝地图中少了的第一个“永安”霍邑即今霍州。唐朝灵石区位图   注:图中介休即今介休,灵石即今灵石,孝义即今孝义,均属汾州。本图删去了隋朝灵石区位图中的永安县名,在今孝义区位图中补绘出了北朝地图中少了的第二个“永安”与隋朝地图中绘制错位的“永安”即今孝义。《魏书》相关记载《隋书》相关记载《元和郡县图志》相关记载《元和郡县图志》相关记载《元和郡县图志》相关记载《元和郡县图志》勘校记相关记载清道光《霍州志》相关记载清道光《霍州志》相关记载清乾隆《孝义县志》相关记载

来源:灵石融媒体中心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投稿

灵石人点下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13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