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霍州市 >> 霍州市市资源 >> 繁峙名人解扬

繁峙名人解扬

历史上解扬守信、不辱使命的故事广为流传。

故事发生在周定王十三年(前),楚庄王发兵攻打宋国,宋向晋国告急,宋晋向来交好,晋景公准备发兵救援,谋臣伯宗劝阻,晋景公说:“当今只有宋国与晋国亲善,如不救会失信于宋。”伯宗献计说:“可派遣一使者前往宋国,只说晋国的救兵不日就到,让宋兵坚守。不过数月,楚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就会班师离去。”于是,晋景公派遣解扬出使宋国。解扬去宋路经郑国,被郑国抓获,而郑国与楚国交好,于是把解扬送到楚军营。楚庄王大加赏赐解扬,让他反其言,说晋国国内有事,不能相救,这样宋人绝望,必然来降。解扬答应。楚庄王把解扬吊到楼车上,令他按约好的话告宋国,而解扬却高声告宋:“我是晋国使臣,被楚军所获。晋国大军不日就到,你们虽然危机,千万不要投降。”楚庄王闻听,大怒,把解扬解下楼车,欲问斩,解扬全无惧色,不慌不忙地说:“作为一个大国的臣子,以不违君命为最大的信义。我奉主公之命出使宋国,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请您处置吧!”楚庄王说:“你曾许诺我劝宋投降,可现在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信义何在?”解扬说:“我所以答应您,那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如若不从,死于楚军之中,有谁去传达我主公的口信呢?”解扬说罢,昂首挺胸,等待受戮。楚庄王感慨地说:“这就是忠臣不惧死啊!”于是赦免了解扬。解扬回到晋国后,被提拔为上卿。

这个故事,《左传·鲁宣公》《史记·晋世家》和《史记·郑世家》都有记载。那么,故事的主人公解扬是哪里人?《史记·郑世家》载:“……得霍人解扬,字子虎。”引文中“霍人”当指邑名。

据《汉语大词典》注解:“‘霍人’地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张守节正义:“霍音琐……‘霍’字当作‘葰’。”又《地理志》云:“葰人,县,属太原郡。”《括地志》云:“葰人,故城在代州繁畤县界,汉葰人县也。”即解扬原籍为今山西省繁峙县。

打开百度网却有如此记载:“解扬原籍晋国霍邑(今山西霍州)人,字子虎,所以人称霍虎。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能言善辩,聪明过人。史载有‘解扬守信’的故事。”显然,该段文字将“霍人”解释为“霍邑之人”。

解扬到底是哪里人?

据霍邑(今霍州)和霍人邑(今繁峙县)两邑的历史沿革考,解扬出使宋国时霍国(霍邑)已被晋国所灭,而霍人邑仍存。

西周以前,曾有两个霍国(古代王侯的封地和部落称国或邑)。一在今河南临汝县,一在今山西霍州。春秋时,在今山西霍州境内,有霍邑和彘邑两个方国。霍国是西周叔处的封地,于晋献公十六年(前)被晋国所灭(见《史记·晋世家》),而解扬出使宋国的故事发生在周定王十三年(前),即霍国被灭67年之后。国既灭,则名不存。《史记》不会把一个已消亡的国家作为解扬的国籍。当时,霍人邑却仍存。

霍国被灭,其地归何处?据今霍州市名演变推断,解扬出使宋国时,其地当属彘邑。

彘邑是一个古老的方国,位于今霍州市境内。周厉王在位时(前—前),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厉王好利无道,暴虐侈傲,激起诸侯和国人的反对,厉王于周厉王三十七年(前)出奔于彘。14年后,厉王死于彘。西汉时将彘邑改为彘县,东汉顺帝时又改为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霍邑县。金贞祐三年()置霍州,治所在霍邑县,即当时霍州与霍邑县并存。明初,置霍州,废霍邑县。民国元年()改霍州为霍县,年撤县改为霍州市。由此可知,自晋献公十六年(前)霍国被灭后,至隋开皇十八年()近年间,其地名纯粹与“霍”字无关,解扬出使宋国时,其地属彘而非霍,故原引文“霍人解扬”中的解扬籍贯不可能为霍国。

在清光绪七年()版的《繁峙县志·人物志》中,解扬被列为乡贤第一人。该版县志为近代方志名家杨笃所修。杨笃(—),字雅利,号秋湄,山西乡宁县人,同治三年()举人,曾任繁峙、阳曲等县儒学教谕、训导,治学严谨。曾应邀修过西宁(今河北阳原县)、繁峙、五台、长治等10部县志和代州、蔚州2部州志及《山西通志》。像这样一位方志专家,断不会把应属于霍县(今霍州)的解扬写入《繁峙县志》。

另外,繁峙境内古代确有解姓居民。现存铸于金大定十年()的繁峙县城鼓楼铁钟,其上铸文有“东作村(今繁峙县作头村)解兆、解直、解京、解彦、解口、解实、解温、解闰、解直”等布施者花名,东作村布施者共有23人,解姓最多,其余为张、贾、王、赵、梁等姓,可见,当时,东作村是解姓聚居之地。

综上所述,解扬为霍人,即今山西繁峙县人。

责编:武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13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