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等重大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介休枣山
晋南面羊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有着“吉祥”的寓意。
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
运城地区的面塑分为花馍、面花、枣花、龙凤糕等多种,每至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些各式各样的花馍,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本区花模在制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平陆、芮城、永济、临猗、运城等县市的花馍,简练粗犷,造型夸张,憨态可掏,既可欣赏,又可食用;新绛、稷山、闻喜、夏县、万荣等县的花馍,制作精细,巧夺天工,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
万荣县高村一带的面花很有名气,品种有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花馍的制作方法是在发好的白面里掺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样、压痕、重叠,制成花坯。入笼蒸熟,趁热点彩、插枝即可。面花有一种玛瑙石的质感,艳而不惜。
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艺人制作许多屉面花,用于出租,如稍有陈旧,用白酒喷一下,仍鲜艳如初。平陆、芮城一带农村,每到春节前要蒸一个大枣糕,这种枣糕像一个小屏风,当地人称做“枣花”或者“枣山”,是专门给灶君爷蒸的,除夕晚上要竖着斜靠在灶君板上。
《山西民俗剪纸》册
精选山西众家特色剪纸作品,采撷山西民俗风情画卷,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辑,分别以《民俗风情》、《十二生肖》、《传统与经典》、《年年有余》、《黄土情怀》为主题,历时两年,写就一部农耕文明与黄土风交融的史诗。
售价:每册元
-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1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