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窑址位于山西省霍县西南的陈村,也称“霍窑”或“彭窑”,是一处元代烧造白瓷的窑址。
霍州窑创烧于金,盛于元,主要产品为仿定窑类型的白瓷,元代还烧造少量的白地黑花瓷。其白瓷产品可分粗细两类。[1]
霍州窑原称霍县窑,也称“霍窑”或“彭窑”,窑址在今山西省霍州市陈村南。霍州窑是见诸明代文献记载的元代瓷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霍器条云:“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同书彭窑条亦载:“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卖古董者称为新定。”而晚明时人谷应泰《博物要览》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元时,彭君(均)宝仿定窑烧于霍州者,名曰霍窑,又曰彭窑。效古定折腰制者甚工,土骨细白,凡口皆滑,惟欠润泽,且质极脆”,上述明代文献记载虽然比较详细。
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证明了明代曹昭撰的《格古要论》中有关“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的记载。霍州窑烧制的白瓷,以造型小巧、胎薄体轻、制作精工、纹饰精细为主要特色。
霍州窑白瓷造型以盘、碗、碟、高足碗等小型器为主,器型秀巧精致,胎质细腻,胎体轻薄,胎色较白,器里外施釉,有的口沿涩边无釉,外壁施釉多不均匀,常见大片漏釉现象,釉色则有米白、灰白、粉白、黄白等不同色调。由于碗、盘等器多采用刮圈叠烧或支钉支烧法,器物里心多有一环状涩圈或五个细小的支钉痕,其中刮圈叠烧的制品里心一般都饰有模印的朵花。
从窑址调查资料来看,霍州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主要产品为仿定窑类型的白瓷,元代还烧造少量的白地黑花瓷。其白瓷产品可分粗细两类,细者胎质细白坚硬,胎体较薄,有的器物口沿涩边无釉,尤以折腰碗最为精致,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吻合,调查中未发现霍州窑的窑炉,窑具只发现有一种圆饼形带数个小支钉的支托。烧制方法有叠烧与支烧两种,叠烧者器里一圈无釉(涩圈),支烧者器里有细小支钉痕,有时在器物的圈足上还粘有5至6个细小的支钉,这是霍州窑瓷器的一个特征。烧制的器物有碗、折腰盘、碟、高足杯等。器物胎釉洁白,器里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胎体一般在口沿处较薄,底部较厚。有的器物光素无纹,有的装饰以印花。纹饰题材以花草居多,线条精细流利,纹饰清晰。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高足杯,在霍州窑有大量的发现。叠烧与器外施釉不到底的作法,在元代也较为流行。在元大都遗址中也曾出土有霍州窑瓷器。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商务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