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治疗白癜风去哪儿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903/4462413.html
简介
洪洞县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尧都区接壤。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辖区有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年平均温度12.3℃,年平均降水量.3mm。洪洞县辖9个镇、7个乡,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户籍总人口74万人(年)。洪洞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山西省重点旅游县。
洪洞人闻名天下,原因有二:其一明初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始于洪洞。“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清末刘大观诗);另外一个原因,是明代中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警世通言》中有一则《玉堂春落难逢夫》,讲的是发生在洪洞县的一段冤案故事,此事后来改编成了京剧《玉堂春》,自此洪洞冤狱让天下人不寒而栗。苏三监狱如今成了洪洞县的一大名胜。
每年清明节和中原节时,各地人们都纷纷赶来纪念我们的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缅怀。每次去大槐树印入眼睛的是一个大大的“根”字,这让每个来次纪念祖先的人的心里肃然起敬,在大殿里,每个来此的人认真寻找自己的姓氏牌,然后进香表达对祖先的尊敬。看着那棵粗壮的槐树,枝繁叶茂,仿佛看到那个年代,人们聚在树下被迁到各地。家乡呀!也许因为如此,才让每个人记住了你,也让我为你自豪。每次别人问起我来自哪里,我都很高兴很乐意讲起你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你,知道你的伟大你的荣光。
旅游景点
大槐树
大槐树研究创始者景大启,光绪末任山东曹府观城厅典史。任满后,同乡刘子林时任长山县知县,聘景作幕,后又任茌平厅典史,宣统末年辞官回乡。民国初后,任洪洞县商务总理。民国二年,积极倡议,在明代大槐树遗址旁建起碑亭,后又募集经费,建起茶室,牌坊等。并编撰《古大槐树志》,石印流布。为大槐树研究创始者。民国五年参与《洪洞县志》纂修,其余不详。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园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和民俗体验区三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牌坊、一代大槐树(仿)、中华姓氏苑等5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过厅,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迁民壁画,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思源潭,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献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祭祀广场,“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平方米,总投资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苏三监狱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长时期内被人们保存维修。“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年。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
年末,苏三监狱将进行扩建,即将恢复的明代古县衙位于苏三监狱的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主要建筑单体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两侧分别为赋役房、生、死门、兵刑工房、史户礼房、耳房、师爷房等,主要展示古县衙的案件审理情景及苏三冤案件审判场景等。
监狱传说: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离京归里,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土。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消遥法外。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
广胜寺
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
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重建,天启二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13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寺内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
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
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
目前的下寺还包括有毗邻的水神庙,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水神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飞虹塔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和曾在这里珍藏的《赵城金藏》、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飞虹塔下有一寺院,就是广胜寺。《赵城金藏》原来就保存在广胜寺上寺弥陀殿的藏经柜中。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汉译善本,金皇统八年(公元年)佛教界聘请高师用三十年时间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刻印成功。因刻于金代,收存于赵城县(今合并于洪洞县)广胜寺,故名《赵城金藏》。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以余卷的篇幅汇集了佛经、史料,字体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在当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极为珍贵。年春,侵华日军企图抢劫这一稀世珍宝,八路军某部闻讯后派员夜入古刹,夺得经卷。这部珍贵的经卷已整修完好,今存北京图书馆。
兴唐寺
兴唐寺风景区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八景区之一,位于洪洞县东北部,东和古县相邻,北与霍州毗连。可开展探险、科研、森林浴等活动,既是游客游山览水、寻幽访古、消暑纳凉的一方胜境,也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天然森林氧吧。
著名小吃
洪洞重八席
洪洞重八席又名八八汤水,是洪洞一带的传统酒宴,极为珍贵,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凡遇婚嫁喜事,亦或金榜题名、亲朋聚会、喜庆盛宴,招待的最高规格就是重八席。顾名思义,重八席即八大碗,八小碗。按照古老的规矩:“四个凉盘一壶酒,一大二小扭着走。最后四个大坐碗,蛾儿馍馍笑开脸。十六个大小碗中,绿色食品,家常风味,营养丰富,延年益寿。亲情浓浓,物美价廉,请君品尝,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尽在汤水中。”
赵城羊汤
赵城羊汤是用羊的头、蹄、五脏为主料的肉汤杂烩菜,色鲜味美,风味独特。相传,成吉思汗逐鹿中原时,一次到达赵城地界,因军粮不继,便命伙夫将废弃的羊下水淘净切块,入锅煮熟供军士食用,众军士自觉更有一番风味,当地人照样煮制后,再根据当地的食饮习惯,加入葱蒜调味,形成一道美味佳肴,从此便将这种小吃传延下来。
赵城头肉
赵城头肉是赵城一带的特色风味名吃,其料只取猪的头颅部位,蒸煮时,涂必要的调料外,不加任何食品色和面酱,其烹制方法,厨艺传人秘不外传。成品红白鲜亮,油而不腻,香嫩可口,风味独特,就餐时一盘头肉就是一道上品下酒菜,也有专门以“猪耳朵”或猪舌(亦称口条)拼盘的。
洪洞饽糕
制作方法:将面用油搅匀和成,方置片刻,在油案上用手撕成小块,稍捻薄,包上以韭菜、鸡蛋、粉条为原料做成的馅,上油鏊用平匙摁薄,文火煎制,等两面煎好,盛入盘中蘸醋趁热而食,有的在面皮外再加裹一层蛋皮,味道更美。其特点是外酥里嫩,香味四溢,食用时嘴角流油。
妈拖儿
制作妈拖儿的工艺相当复杂。寒冬腊月,先要把玉米浸泡起来,在温暖的炕角里让玉米发芽,再将发了芽的玉米熬成糖浆,才算有了主要原料。
用这种糖稀直接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也成为棕红色。再把这种糖面擀成纵约四五寸厚约半寸的横带状,加以干面粉,横折起来,外面再包一层薄薄的净白面皮,用刀切成约一寸左右宽一个一个,再下油锅炸,又鲜亮又香甜的妈拖儿就做成了。
蒸饭
以黍米(或江米)为主料经筛洗,凉水浸泡一夜后,用笊篱捞入铁鼎、瓦鼎等特制蒸具内,一层米撒一层红枣,一些地区还有加“金豆子”的习惯,装毕,加盖薰蒸。待半熟时,用开水浇淋,再继续蒸,直至熟透,然后边浇糖水边用擀面杖通搅,使枣、米、豆子等均匀,食用时用小锅铲铲入碗内即可,此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馓子
面和好擀薄(面要稍硬),切或压制成面条状,入锅文火炸制,一般用以油茶或熬菜添加副料。
本期编制人员:数学14B1班:卫小娜
数学14B3班:司文文
数学14B5班:王慧玲田欣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