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档案故事会霍州鼓楼一张老照片的记

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刘建华

闲时翻看家里老像册,与霍州鼓楼合影的一张老照片映入眼帘,唤醒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

我记忆中的霍州,经历了从霍汾县、霍县到霍州市的历史变迁。史书中记载:霍县东西大街宽一丈五尺,长五百步,南北大街宽二丈五尺,长六百五十步。

我儿时的霍县城并不大,东到东门桥、西至鼓楼西的城墙洞子,南街、北街一眼可以望到头。东大街仅有八米宽,路面是用青砖竖立砌成,街两面大都是解放前公私合营转型发展起来的各种店铺,冷冷清清。只有饱经风霜的鼓楼,玲珑靓丽、傲然耸立在小城中心,每天迎旭日,送晚霞,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注视着人们忙碌的身影。当年东大街有县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烟酒门市部、缝纫社、红旗饭店、自行车修理、钟表修理等商铺,是城里最繁华的一条街。夏季最热闹的乃是红旗饭店西边的冷饮店,两分钱一根冰棍,我们隔些天向父母讨上几分钱,买上一根冰棍,你一口、我一口地与小伙伴们分享,那可真是透心凉、透心甜呀。晚上放电影,我们没有钱买票,就聚在门口等着电影快散场了,赶紧跑进去看上最后一眼。村里的小姑娘、老大妈、小伙儿们,进城都要从东逛到西,从西看到东,买些心仪的物品。

西街路面是用青石条铺成,坡又陡又滑,人们从河西的大沟矿去拉煤,回来到西坡要是没人推,根本上不来。那些年提倡学雷锋做好事,我就和同学们在放学后,专门在西坡下等拉煤的叔叔伯伯们,回来时帮助推上一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西边城墙还没有拆,人们都从城门洞出入。汾河当年水量很大,没桥的那些年,河西白龙等村的人们要进城,汛期都是靠渡船过河。我们李曹村刘真先生的《西山蒙冤》一书就写到他去汾西工作,洪水季节二渡汾河四次涉水(因岸边水浅,得涉水乘船)的经历,年曾建了一座6米宽的木桥才方便了很多。记得刚建成时桥头有收费室,汽车过桥收费五毛,马车两毛,行人五分。局部曾多次被冰块、洪水冲塌过,后修复。夏天洪水最大时都能溢进城门洞里,我们就会爬上城墙,眺望汾河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震撼场面。

那年代咱们县城也进行过一些改造建设,但受财力和历史的局限,城市面貌一直难有大的改观。街上店铺低矮交错,新建的商铺大都是平房,街道也是坑洼不平。那时候,人们经济条件也比较差,穿着朴素,大都不是黑色就是蓝色,衣服上还有大小的补丁,人们习以为常,并不觉着难堪,反而认为是艰苦朴素。晚上街上路灯也不太亮,中间间隔三、四十米,街上明一段,暗一段,晚上外出走到没灯的地方,还是得赶紧快走几步。

最近,我专程到市中心看了看修缮一新的霍州鼓楼,鼓楼虽然还是那个鼓楼,而它脚下的城市早已旧貌换新颜。如今的霍州建市以来,从基础设施入手,城区主要街道两次拓宽改造,开启了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历程。汾河大坝造就了第一个开发区,霍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和高铁站的修建,使霍州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霍东大道和迎宾大道的开通,拉开了城市骨架,城市面积扩大了数倍,中镇文化广场、永和森林公园等十大民生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味。节假日人们外出旅游,高速、高铁把省城太原,古都西安都纳入一日游生活圈,去趟首都北京也仅需4个小时。驾车北上、南下、西行,同样便捷。

今天的城市主干道已拓宽成四车道、六车道甚至八车道,滨河路、北环路、南环路、工业路、永康路、新建路等主要城市通道的开通升级,使得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有效缓解了通行不便和拥堵现象。市区也有了多条公交线路,各乡镇也都通了公交,每天南来北往,十分方便。城市建设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高标准、高起点,一座座风格迴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绿化、亮化,风景如画,春季,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桃李争艳,鸟语花香;秋天,银杏叶黄,枫林叶红,赏心悦目。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姑娘小伙儿们着装时尚、色彩绚丽、朝气蓬勃;老太太、老爷们鹤发童颜,载歌载舞,颐养天年。白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晚上灯火辉煌、霓虹闪烁、美不胜收,一个崭新的霍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曼妙姿容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临汾市靓丽的北大门!

如今,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霍州社会巨变的霍州鼓楼,又迎来了它的新生。虽然它已没有了昔日的高耸,淹没在周围的高楼大厦之中,但它却依然精神焕发,矗立在城市中央,每天深情地祝福着霍州人民——明天会更好!

(作者系霍州市公安局退休干部)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霍州档案

一步踏进时光,视界从此不同!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jt/12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