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历代先祖,天水姓霍的快来对接一下你是

中华霍氏源流

霍家人必读

霍姓,最早起源于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个儿子霍叔处,属于以国名为氏,第二个起源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第三个起源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第四个起源五代时期骁将霍彦威,属于冒姓为氏,第五个起源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霍”是个会意字,从雨,从隹(zhuī),“隹”的甲骨文是一只“鸟”,“雀”就是小鸟的意思。“霍”的甲骨文上面有“雨”,下面三只鸟,意为群鸟在雨中疾飞的样子。又引申出“迅疾”、“疾速”等意思。《说文解字》说:“众鸟共栖为‘集’;众鸟同鸣为‘噪’;众鸟齐飞为‘霍’”远古时期,族人们闲来无事,观察天地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不知不觉察觉到这一幕,便创造了这个“霍”字。据《史记索隐》记载:“永安县西南汾水西有霍城,古霍国,有霍水,出霍太山。”这里所说的永安县为东汉顺帝时改置,属河东郡,其治所就在今山西霍州市,说明霍国境内有以“霍”命名的山和水,想必霍国因此而来。

历代霍氏先祖1

周文王

姬昌(前年―前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2

始祖霍叔处

霍叔(处):霍氏始祖。周文王姬昌之八子,周武王姬发之胞弟。其母太姒,周文王正妻,夏朝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且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号称文母;其父周文王(前年——前年)西周奠基人,在位五十年,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有名君圣人之尊称,敬天法祖之典范。其兄周武王(约前——前年)开国君王,承父遗志,灭商建朝,一代明君,心胸广阔,眼光长远,行事果断,以“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旗号赢得民心。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封八弟姬处于霍,是为霍叔处,即霍国之始。周武王去世后,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素与周公旦不睦,便发生与商纣王之子武庚等联合发动的叛乱,史称“管蔡之乱”或“三监之乱”。很快被平定,此“乱”中,武庚被诛,管叔鲜畏罪自裁,蔡叔度被流放边疆,霍叔处贬为庶民,但霍国保留,其子继位。有史料记载,周成王念霍叔处虽参与叛乱,却只是协从者,且属有德长辈,便恢复封地,降为霍伯,以安天下。霍国传至姬求,姬求认为周成王为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自己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心中不平,于是出兵于公元前年灭了霍国。

史料分析:霍叔处身出皇室,血统高贵,自幼受文母教诲,受文王武王影响,一生心胸坦荡,处事有则;为人忠厚,求同从异;宠辱不惊,坚守底线;遵循常理,忠规守矩;临阵不惊,临危不惧;德行天下,世人称颂。

霍叔处:生卒年不享,岁在五十之外,长相有王者风范是也。

3

先祖霍去病

霍去病:(前年——前年),汉族,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到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其父霍仲儒,平阳县衙役,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高堆村)人;其母卫少儿,平阳公主府侍女。年幼时霍去病不清楚自己身世。卫少儿后嫁于詹事陈掌(西汉开国功臣),她妹妹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武卫皇后卫子夫,弟弟是西汉名将卫青。卫少儿兄卫长君官职侍中、姐卫孺嫁给西汉著名大臣公孙贺。霍去病作为陈掌继子,虽为庶出,由于姨母卫子夫(卫皇后)得宠汉武帝,陈掌及卫氏家族极为显赫。在此家境环境成长,霍去病遂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大略。

霍去病西汉著名抗击匈奴将领,少年将军,出生于传奇性家庭,系卫皇后姐姐之子而地位尊贵,并得皇帝宠幸,十八岁便为侍中;同时又是名将卫青的外甥,擅于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长途奔袭、闪电战、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当他立下不世功勋后,

方知生父为霍仲孺,但未遐探访。后被封为骠骑将军去攻打匈奴,路过河东,与霍仲孺相见,并为生父购置大量田地、房宅、奴婢等。得胜还军后,又把十几岁的同父异母之弟霍光带到了长安栽培成材。霍去病英年早逝,陪葬茂陵,谥封景恒侯。

霍去病,生于奴子,长于绮罗,却不沉溺于富贵奢华,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首位,胸怀大志,果敢彪悍,忠君保国,忠孝两全,马踏匈奴,彪炳史册。

4

先祖霍光

(?——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第二年霍家被族诛。

霍光十多岁时,霍去病将霍光带至京都长安,安置于自己帐下,任郎官,后升为诸曹侍中,参谋军事。两年后,霍去病去世,霍光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霍光谨慎小心,倍受武帝信任。同时,也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到锻炼,奠定了日后主持政务的基础。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昭帝死后,汉朝政局曾一度混乱,但由于政治基础稳固,混乱政局很快平息,霍光等权臣废刘贺(汉废帝,史称27日帝),立刘病(汉宣帝),汉宣帝继位后,继续辅佐朝政,直到病死。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人们对霍光的历史评价颇有争议,现撷取几处,以视正听。“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愎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固在《汉书》中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臣司马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霍光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一生注重政治修养,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一举一动遵规守矩、合于礼法。霍光身高七尺三寸(约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霍光传》: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

霍氏历代先祖,

姓霍的快来对接一下!

看看你是咱老霍家多少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jt/13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