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这个族谱真百科

一本霍氏族谱,里面不仅仅是记载着家族的事儿,还包括地契、账簿、工业指南,能说“城会玩”吗?不仅如此,在这本族谱里面,发现石湾先人居然在多年前就玩起了股份制,真是棒棒滴。这本族谱之所以这么百科,是因为石湾这个控产之都引入了更多市场和金融的手法,让这悠远的石湾窑一直生生不息。

制陶发展促成宗族联合

  曾经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的邹华,早在年就在《霍氏族谱》里面找到石湾陶业宗族控产的例证。石湾在唐代已经形成陶瓷行业,开始进行大量的商品生产,产品远销东南亚。旧时石湾陶瓷要实现量产,单门独户无办法实现,需要大姓的宗族进行控产。

  在佛山博物馆档案室找到的《霍氏族谱》,族谱中的“文灶图”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最早的关于石湾龙窑形制的图样。这座文灶窑是由霍氏元代三世祖原山公在石湾莘岗所建。据族谱记载,霍氏一族是从南宋咸淳年间由山西太原的霍州南迁至石湾一带定居,当时石湾有连绵的山岗,霍氏子孙依山建窑,开展陶业生产。历史学博士、佛山史专家罗一星介绍:“当处于唐或更之前,一个馒头窑可能一家一户的财力就可以建好,但是到了宋代尤其是进入元明以后,就没有人做馒头窑了,全部都是大条大条的龙窑。陶瓷生产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建窑资本,建窑资本不是说一家一户要投就可以投,这本族谱反映了佛山石湾一带在建设过程中宗族所起的重要作用。”

到了宋代尤其是进入元明以后,都是大条大条的龙窑。

宗族的产业子孙都有份

  石湾《霍氏族谱》,提供了宗族控制陶窑的详尽细节,《霍氏族谱》中的文灶应为祖传物业,由霍氏两房人集体拥有。而最早显示文灶为宗族控制并有书面证据,是康熙十年的一份《文灶合同》,里面有文灶由两房共同纳税以及传世出租的记录。罗一星介绍:“有了窑以后就有生产了,窑是出租的,现在我们看到太原霍氏族谱年来一直在收租。有土地的家族,就为建窑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当时石湾这边是有六七千户这些家族,有一半以上是以陶为业,所有的宗族一起建设陶窑。在嘉庆年间有40多条,到了清末民初有条,一条窑可以拆成几十份股,亲戚越多,拆股越多。之后随着子孙的发展就不断细分,所有人都拥有这条祖先的窑。”

《霍氏族谱》中明确宗族子孙要保护好财产,土地不可以随便给不肖子孙拿去变卖。

各大宗族支撑石湾陶发展

  土地地契、合股分成、纳税标准等等全部记录在族谱内,族谱就相当于宗族的账本和地契。此外,礼仪制度等也在族谱中得以体现,例如《霍氏族谱》中就明确宗族子孙要保护好财产,土地不可以随便给不肖子孙拿去变卖;宗族参与陶业的经营,有效地确保本宗族在地少人多的石湾世代流传、生生不息。

  《霍氏族谱》中反映出来的宗族制度,我们可以见到石湾先民怎样用宗族的力量去规范经营,盘活资产。宋元时期开始,石湾逐渐聚集了霍、潘、庞、梁等宗族,他们通过建窑开展陶瓷生产,促成石湾制陶手工业的兴旺,也正是这种对祖业的拳拳之心,令石湾陶顺利迈入明清繁荣时期。









































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jt/8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