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拉开窗帘,一抬眼就可以望见东福昌寺突起在民房之上的殿顶,华美的琉璃在晨光下熠熠生辉。晨风中弥漫着煤烟的气味,但眼前依稀有了些梁、林两位先生笔下的霍州风景。按我们行前的调查,《预查纪略》中所记载的霍州古建中,东福昌寺和县政府大堂幸存至今。今天,我们可以第一次不用只对着残砖碎瓦怀古慨叹了。
东福昌寺,创建于唐贞观四年,明代万历年间改名祝圣寺。据说这庙原先规模极大,前后五进院落,但近几十年来一直被面粉厂占用。除正殿和后殿没拆近年交还给佛教协会以外,祝圣寺其余建筑全部无存。我们从东大街后的小巷一路寻至面粉厂内,才走到正殿跟前。
正殿是元代的木构,虽然不算十分的古老,但是“殿顶结构,至为奇特”。从老照片看,其屋顶貌似歇山,其实只是在悬山顶下加盖了一个一面坡顶的围廊,转角,并绕至正殿左右的垛殿为止。梁先生认为,这种“两坡做法”,一如汉代的高颐阙和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虫厨子,是一种古式的结构,因此极为“高兴”。
今昔对比,我们发现正殿的阶基已残;原先刻有蟠龙角石的月台及左右垛殿均被拆除。至为可惜的是,因为殿前围廊的两个起翘的翼角被毁,如今正殿的外观也非原貌。已经看不到那种“至为奇特”的歇山式两坡,只是一个悬山式屋顶,多加了一檐雨塔而已。不过,这种古怪的“歇山顶”我们在山西已经见过不少,例如泽州县周村镇的东岳庙。和梁先生的判断不同,我们感到,这或许只是明、清两代在山西比较通行的地方做法,而并非汉、唐遗制。梁先生在《预查纪略》结尾中总结说,“殿宇的制度,有许多极大的寺观,主要的殿宇都用悬山顶,……与清代对于殿顶的观念略有不同。”以我们在晋中、晋南所考察过的大量元代建筑来看,悬山造以外,其它式样的屋顶确实稀见。元代以后,歇山顶才重新变得流行。因为内部结构较难改变,所以后代只在元代的悬山建筑前加上一层围廊,使其凸现出歇山式的外观。比较祝圣寺正殿及前廊的斗拱和木架,后者的时代似乎偏晚。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如此推断的一个佐证。
渐渐地,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正殿屋顶上的琉璃牢牢地吸引住了。正、垂二脊上均满覆琉璃雕饰:脊刹是双足下垂,端坐着头顶宝葫芦的仙人;脊刹左右置有束手而立的仙人,昂首飞空的天马,迈步欲奔的力士;正吻做成飞龙盘曲的形状;正脊前后两面雕满了菩萨、童子、仙人、花卉、云气、水波;垂脊四角各有一尊体长近半米的武士,身披铠甲,或身骑异兽,或脚踏小鬼,体态刚猛有力,极富动感。琉璃釉色用蓝、绿、黄,素三彩,色泽古朴沉静,绝非明清两代许多俗丽作品可比。由此可见,这殿顶琉璃的大部极可能还是元代的遗物,而且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
后殿前庭正中,当年梁先生所见到的唐代经幢和北魏造像残石已涤荡无存。
赞赏
长按鍖椾含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鐧界櫆椋庡尰闄㈣タ瀹佸摢瀹跺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jt/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