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
王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贴窗户;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鸭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记得小时候每到传统年根时,家家户户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心情最奋亢的当属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小孩子了!东家进,西家出,看看这家,瞅瞅那家。老一辈人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按着更老一辈的规矩传承行事。
我最钟情的就是“二十九,蒸馒头”了,花花样样的“花馍”揭笼而出,煊腾腾,白生生,点缀镶嵌的红枣更是毫无顾忌地张扬着过年的喜庆。各式各样的花馍中,那个时候特别喜爱萌哒哒的小刺猬,小兔子,小龙蛇,佛手手了,个个都是胖嘟嘟,憨萌可掬。得一物在手里,可把玩一天,舍不得吃了!每逢这天,都是糗在家里,哪也不去,“忙”着给奶奶打下手,撵都撵不走。看着奶奶案板上的刀、剪、筷子、毛衣针、木梳子等诸多家伙式轮盘上阵。哆哆嗦嗦的手,在不停的揉搋着发酵过的面,时不时切揪一块下来,经过一番剪、切、压、搓、捻、嵌等工序,诸多个有模有样的花馍就成型了!登高馍、莲花馍、如意馍、以及各种小动物馍。甚是觉得稀奇,好玩极了,毕竟只有过年才会如此这般一回。
我国的花馍盛行于明清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主要在黄河流域流传甚广,我省的闻喜县和陕西的华县、合阳县都有较完整系列保留下来,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食文化传承和民间艺术的交流传递。闻喜花馍的四大系列“花糕”、“花馍”、“吉祥物馍”、“盘顶馍”,早在年已经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年闻喜花馍在“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四项世界记录,为“世界面食之根”的中国浓浓着了一笔重彩。不过我省霍州的花馍也值得赘笔一叙。
我在水峪工作的那些年,每逢过年前的三两天时,我哥哥总会按时给我送去霍州花馍。他在霍州工作,嫂子是土生土长的霍州人。为此我和爱人很是感激,不止一次劝他不要送了,大过年的,谁家也是忙碌碌的。大哥总是憨憨的微笑着说:“没事,你俩工作忙,还有孩子拖累,我下岗在家时间多!关键是在介休换乘车方便,一天可打来回!不耽误我的事。”直至他后来去了省城谋生,年前送花馍才偃旗息鼓。
霍州花馍也叫“年馍”,它的制作工序可谓另辟蹊径。其中最另类的一点就是不用“酵母面”或“酵水”,完完全全是生面凉水和面。无论谁家蒸“年馍”的日子,亲朋好友的好劳力都要去帮忙,其阵势不亚于农村新房主梁上顶。
和好的面要在案板上反复搋揉,直至把面搋揉的有了亮光,也就是说把面揉醒了,才能交给帮忙的妇女加以花样制作。揉面是个苦差事,没有体质实力,根本没有资格去混饭吃。妇女们也是个个施以看家本领,相互比试着、交流着花馍的样式的家底比拼,时而有称赞声夹杂着嘻嘻哈哈的笑声传来。花样较奶奶的虽有增加,手法也大同小异。花馍成型后要先放在热炕上,上面盖棉被捂着,直到花馍自然煊起,才能上篦笼蒸熟。霍州花馍可以长年搁置不坏,这可能与它的制作工序有极为密切关系。没有酵母素,不掺碱面去酸,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招牌食品。去年夏天我在霍州市的一个“霍州花馍专卖店”里买了些许回去吃,总觉得缺了那种筋经的味道。不知道是我记忆有了错位,还是花馍的味道变了。
柳林县正月里的“盘子会”上的花馍贡品也是很有些看点。我曾经饶有兴趣地观赏、探究过此民间活动的文化积沉,十几年的点滴积累,有了大致的了解。“盘子会”是柳林县很独特的一道民间年俗风景线,早在年“柳林盘子会”和闻喜花馍一起入选“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子会”在柳林县民间有许多说法,最主要的中心活动是求子。不生育或生了女儿想生儿子的夫妇们,都要到盘子上去偷贡品的面塑,有的偷一对儿“小鸟”,有的把“枣囤囤”盖子也直接偷去吃。如果来年心愿得偿,他们就会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贡品来还愿。于是,每个盘子的周围便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而灯笼上写的最多、最大的便是“有求必应”。还有象形释义的,谐音附会的,不乏也有牵强自慰的……但总的来说,不管拿到什么,总要找个吉祥的如意的解释来安抚自己。有一句出自民俗文化专家的描摹是此较贴切的,说柳林“盘子会”是“浓缩了的庙宇,扩大的神龛”。单从贡品花面塑来看,虽琳琅满目,但做工简单,只是把莲花馍,如意馍,对对馍搭垒起来了!估计也是取了“吉祥如意”的寓意。
赞赏
长按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ly/1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