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781533.html
中国根黄河魂这里是临汾!
更名临汾
上一讲中,为大家讲述了临汾城曾被叫作高梁城的历史原因以及这一名称的来历。然而从古至今我们纵观历史就会发现:除了平阳城、白马城和高梁城这些别称,临汾这一名称的命名也有着其特殊的含义,有着一定的历史成因。那么,它从何时被定名为临汾?这两个字到底有着哪些含义?而它的来历同样揭示了这座古城怎样的历史变革呢?《临汾的历史变迁》系列节目第十集《更名临汾》,为您讲述。
前面和大家谈了平阳城、白马城、高梁城的来历,今天该讲临汾了。临汾是现在的名字,可这个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为什么要叫临汾?经常会碰到朋友问我,所以今天就谈谈临汾名字的来历。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一是隋朝更名,二是临汾何来,三是双名并用。现在先讲隋朝更名。前面说过,北魏时期平阳城从汾河西岸迁移到了汾河东岸的白马城。也就是从如今的尧都区金殿镇迁移到现在的位置。按说从此白马城应载入史册了,可是,偏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那是由于迁往新址后政区名称没有叫作白马,仍然以平阳相称。我们可以从典籍中摘抄出如下史料:
最早的临汾地图(明洪武)
北魏“孝昌之乱”后,晋州辖平阳等七县,平阳郡辖平阳等五县,州、县治所均设在白马城。
北齐时期,晋州辖平阳等五县郡,平阳郡辖平阳等三县,晋州、平阳郡、平阳县治所均在白马城。
北周时期,晋州辖平阳等七郡,平阳郡辖平阳等三县,晋州、平阳郡、平阳县治所均在白马城。
从以上史料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五十六年。这五十六年白马城都是晋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似乎白马城应该声名远扬了。然而恰恰相反,除了我们为辨明事实将白马城开列于此,没有人再提白马城了,平阳城悄悄代替了白马城。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谈到白马城多数人不知其所以然的根本原因。
北魏时期,晋州刺史樊子鹄将州址由平阳城迁到白马城,虽然樊子鹄只是将晋州迁到了白马城,但同时人们也将平阳城的名字移位于了白马城,而后白马城这一名称就因为迁址后的政区名称仍是平阳,所以渐渐被平阳城所取代。那么此后,又是什么原因让平阳城改称为临汾的呢?事情还得从隋朝的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说起。
隋朝的开国之君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当上皇帝的那年,即开皇元年就下令更改了平阳名称,将平阳改名为平河。原因是平阳的阳,读起来和姓杨的杨同音,平杨,平杨,这不是要平掉杨家的天下么?隋文帝杨坚一听就神经过敏,因而,当即下令改名,一时没有合适的名字便以平河相称。两年后,即开皇三年,觉得临汾这个名称不错,于是,又把平河改为临汾。平阳改名是隋文帝发神经。杨坚本来是北周的大臣,周宣帝继位后,杨坚的女儿当了皇后。父因女荣,杨坚当了上柱国、大司马。后来,又升任大历丞、右司武,周宣帝出巡时他便主持了日常政务。权高位显的杨坚渐渐有了当皇帝的野心,周宣帝觉察到了,便想伺机搞掉自己的岳父。可是,没等到机会到来,他却病重去世了。他一死,主持国政的杨坚就假拟诏书,声称周宣帝要他以皇太后父亲的身份统揽军政大权,而后把年仅8岁的外孙立为皇帝,史称周静帝。外孙皇帝年幼无知,国中大事都由他独断专行。他便为篡夺皇位积极准备。赵王宇文招看穿了他的阴谋诡计,便想干掉他。一天,宇文招请杨坚吃饭,实际是布好亲兵杀他。杨坚到场后,随从不准入内。他一看不妙,连忙退出,才幸免一死。杨坚立即以谋反罪杀了宇文招,还把他的几位兄弟也干掉了。看看大局基本平稳,杨坚便策划了一次禅让,让外孙皇帝模仿曹丕取代汉献帝的仪式揖让给他,他堂堂皇皇登上了帝位。杨坚当了皇帝要定国号,先前他被封为随国公,进而成了随王,本来以随相称即可。他却觉得随字有省去的意思,这样的朝代不是匆匆过客吗?因而,没有用随,而是变了个字,以“隋”为国号。杨坚神经过敏就过敏在这里,唯恐别人抢夺了他刚刚夺来的天下,所以听见平阳就有些害怕。他将平阳更改为平河,又变更为临汾就不奇怪了。
当上了隋朝开国皇帝的隋文帝杨坚为了避免与自己“杨”姓同音的“阳”字,便将“平阳”改名为“平河”,而两年后,他又将“平河”改称为“临汾”,自此临汾一名就沿用了下来。那么,“临汾”这个在隋朝便已出现的名称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请听第二个方面:临汾何来?临汾,面临汾河的意思。由平河改为临汾更为符合城市的地理特征,是个不错的名字。你可千万不要以为隋朝人为我们的城市起了这么个好名字。其实,临汾早就是个县名了。先前临汾县设在现今汾西县和平镇申村,归属于平阳郡统辖。既然平河郡变为临汾郡了,平河县变为临汾县了,原来的临汾县总得有个名吧,就叫成了汾西县。汾西县一直叫到了现在。如此说来,申村该是临汾这个名字的诞生地吧?不是,设置在申村的临汾县名也是选用过来的。选自何处?现今襄汾县赵康镇晋城村。晋城村是个不可轻看的村子,据邱文选先生考证,春秋时期这里曾是晋国的国都。虽然这种说法还有待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但是,那块早就设立的“赵康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标志也能说明不少往事。赵康古城现在还遗存着不少城墙,北面甚为壮观,最高处可达十余米。城外有护城壕,城内有宫城遗址。据说公元前年,晋献公九年将都城迁到古绛,古绛就是此处。在这里经历了八个君主,八十五年的历史,于公元前年,即晋景公十五年夏四月迁都新田,也就是现在的侯马市。
临汾最早因为在平水之阳,所以叫“平阳”,而后来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又将之更名为临汾,可以说这个名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古平阳的地理特征。然而临汾这个名称好是好,但它的出处不是在隋朝,而是如今的襄汾县赵康镇晋城村。那么,这个标有“赵康古城遗址”的故都究竟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而它的一次次变革又与临汾一名的由来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这个故都发生过变乱,拥有过辉煌,也经历了庸俗、变乱,就是骊姬为让亲子登上国君之位,迫害申生,而导致国家动乱的那次;辉煌,也就是晋文公称霸诸侯,重耳回国后在这里即位,在这里派人前往高梁城杀死了晋怀公,在这里进军城濮,大败楚军,成为诸侯国的霸主;庸俗,也就是晋惠公背信弃义,遭到秦穆公讨伐,而被俘获。这个地方就临近汾河,最有说服力的是,晋惠公当上国君后天下大旱,人们没有粮食吃,秦国借给的粮食就是通过黄河运进汾河,在这里下船,散发给大伙儿。不过,请大家注意,那时候黄河还不黄,不叫黄河,叫大河。那会儿的汾河水很大,能够行船,直到年汾河还在行船,给河津县运过一次救灾粮。晋景公迁都新田后,这里还算是个陪都,因为临近汾河而称为汾城。到战国时期,汾城先为韩地,再属魏国。后来,秦将张唐进攻汾城,苦战两个月,攻破后毁坏了城池。汾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坏。或许这里的历史地位不容忽略,汉代初年重新在这里建起了城市,名称为:临汾县。临汾的名字就诞生西汉!临汾与汾城,都表明城市面临汾河,临近汾河,十分确切。地名就要有标志性的意义,如果让人听了不知所云,那就大错而特错。回顾隋朝更名,虽然没有创新,却借助了前人的智慧,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原来临汾这一名称诞生在西汉,汉代初年由于重新在赵康古城建起了城市,名为临汾县,所以临汾一名由此而来。隋朝的更名虽然是选用了汉代的地名,但也正是这次更名才让临汾这一名称继续沿用了下去。那么,是不是从此以后,临汾一名就完全取代了平阳呢?而透过名称的更替、建置的沿革,关于这座城市我们还可以寻找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呢?
下面我讲第三方面:双名并用。平阳更名为临汾后,平阳确实沉寂了一段时间。从已掌握的史料看,隋朝当然不可能恢复平阳的名称,唐朝曾改临汾郡为平阳郡,后来又变平阳郡为晋州。之后,平阳便被人遗忘了,即使五代十国也没能复出。这一沉寂就是几百年。几百年过去了,风雨沧桑,物人全非,而平阳的名字又见于史书了。那是北宋时期,政和六年,即公元年平阳又成为府了。平阳府下辖十县,其中就有临汾县。从此,平阳府和临汾县双名并存,交相辉映,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其实,名称固然重要,比之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名字说明了城市地位的重要,传递了以往的历史信息。的确,平阳城也好,临汾城也罢,曾经是北方的繁华城市,明清时期均是如此。仅就明朝洪武年间的《平阳府志》可以看出,在鼓楼周围形成了四条大街二十三坊。这些坊是:
平阳坊、平善坊、平和坊、文昌坊、大通坊、大德坊、明德坊、崇德坊、庠序坊、德化坊、盛化坊、康宁坊、崇宁坊、左市坊、右市坊、普佑坊、尚善坊、崇道坊、安仁坊、安道坊、景行坊、景智坊、永宁坊。到了万历年间,二十三坊变为十六坊了,看来是重新划坊定位,将小坊归并大坊了。所剩的是:平善坊、平和坊、大通坊、大德坊、明德坊、崇德坊、盛化坊、崇宁坊、右市坊、善佑坊、崇道坊、安仁坊、安道坊、景行坊。另外在东关设立了两个厢坊,这样城内以十六坊统筹管理,井然有序。
随着历史不断更迭、建置不断重置,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平阳一名又重现于史书,从此它与临汾双名并存、交相辉映,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而在此期间,不管是平阳城也好、临汾城也罢,它一直是北方的繁华城市,其中记录于明朝《平阳府志》的四大街二十三坊就是历史的缩影。而更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ly/1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