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民俗三教乡库拔村上国家非遗榜了
库拔村位于三教乡西门口,距霍州市区12公里,与大张镇北张村接壤。全村共户,人,杨姓居多,并有族谱。
本村分旧村和新村,新旧村之间一条河流东西横穿库拔,地形东、南、北较高,西面低洼。
全村国土面积亩,耕地面积余亩,其中可浇地亩,林地亩,果园余亩,人均年收入达元。
关于村名的来历,据说在明朝年间,准备在张望村建县城把仓库设在该村,后因缺水等原因,县城没有建成,并把仓库也拔走了,故名库拔。
在村子里最有名气的,便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库拔秧歌了。
库拔秧歌库拔秧歌源于宋,兴于明末清初。这种表演艺术随着历史的兴衰而兴衰。40年代为了迎接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由杨全喜、杨生顺、杨丑丑、陈希学、杨丙旭、杨作斌、杨元贵等人自发组织成立起秧歌会。
授艺师傅是来自靳壁村的王一把(此人是库拔秧歌的传人)。通过几个人的努力学习,在干节村进行第一场表演,受到了时任县长赵源的高度评价,从此在40年代一鸣霍州。就这样每逢春节这班人总是在州府做最后的压轴表演。
库拔秧歌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新一代艺人们的发展,创造出专场、混场和清场三大板块,主要以说、唱、舞蹈表演三种形式,以民间文化遗产和与时俱进的健康素材为宣传内容。
在新一代艺人杨秦珍的组织下,把库拔秧歌又一次地发展壮大,由原来的五六人调整为十几人。在乐器上和道具上做了调整和安排,相对而言比过去的表演水平有了更高更好的效果。
表演的队形中有:打击乐队花鼓2人、钗3人、马锣1人
表演人物有:搭伞1人、卖弦1人、公子1人、老娘1人、火炉1人、包头4人
打击音曲牌有:流水、截断桥、三翻腰、凤搅雪、三探妻等内容。
唱腔曲牌有:硬调17种、软调55种。
舞蹈形式有:紫金缠柱、二龙戏珠、蛇摆尾、剪子骨、回荆州、缠穗娃、金蛇脱壳、白鹤亮翅等。
花鼓表演有:立杀四门、单吐、双吐、怀中抱月、苏秦背剑、黑虎掏心、回马枪等。
历史上,库拔秧歌就参加过很多的表演和比赛。新中国解放后,民间艺人们为迎接解放更是表演的认真豪放,展现了人民群众翻身做主的喜气。
年霍州文化馆组织库拔秧歌老艺人陈希学、杨生顺、杨丙旭、杨孟呆、杨庆彦等代表霍州民间文化赴省城太原,参加山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作为压轴节目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同年中央民族歌舞团专程从北京来到霍州,对库拔秧歌的艺术表演形式进行了搜集整理。对所有唱腔、歌词和表演动作进行了全面的录制。在库拔秧歌艺术的表演基础上创作出舞剧《卖花》和历史古装剧《香罗帕》。
库拔村新村位于霍冯线沿线,全村两条主街道及部分巷道已经硬化,90%以上的家庭拥有摩托,交通便利并通公交,上至冯村、歇马滩,下至霍州市区。
98%的家庭有电话或手机,通信方便。全村有5家便民店,一家饭店,家家户户通水通电,水、电、路覆盖率位居全乡前列,村民生活方便。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ly/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