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与平遥古城渊源考

尹吉甫与平遥古城渊源考

众所周知平遥古城有许多与尹吉甫有关的遗迹;在古城上东门外有尹吉甫墓,遗迹上东门里有尹吉甫祠堂,城墙上有尹吉甫点将台,城内雷家园街一带叫吉甫营,城东北有尹村,城东南有尹回村。说明尹吉甫肯定与平遥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尹吉甫(西周时期人,公元前—公元前),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是官名,姞姓,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字吉父,一作吉甫。尹吉甫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王朝。据说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遗物有“兮甲盘”,曾有子伯奇、尹伯封。

中国诗经过学会会长、河北师大教授夏传才先生认为:“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重臣,于武功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业,是对华夏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又是确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诗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诗保存,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艺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要早四百年。论先后,中国诗史应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湖北省房县为籍里,可考可信。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原典,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尹吉甫是房陵人而不是古蜀国江阳人,河北南皮县、山西平遥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性的墓,四川泸州之说系误传。湖北省房县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乐歌的结合,以及与尹吉甫相关的民间传说,很有价值。”

县保标志碑

一般人都认为尹吉甫到平遥是出征猃狁,支持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诗经》《六月》。诗经:《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因为诗中提到了太原,所以认为是山西太原,那一定会路过平遥。从字面上讲大原古文可以做太原讲,路过平遥也说得过去。但实际上此大原肯定不是现在的太原。理由有三:1、西周时的太原不叫太原,太原是秦统一后才有的名称;2、从泾水北岸逃跑,要到太原必须过黄河,大夏天从哪里过黄河,如果不能顺利过河岂不死路一条;3、太原并不是猃狁的长期生存之地,逃跑时绝对不会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跑。所以《六月》记载的那次战争肯定不在平遥。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什么战争呢?

尹吉甫墓·明

“兮甲盘”是记载尹吉甫的一个重要物证,提到了出征猃狁这件事,但时间是三月。还记载了另一次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也肯定与平遥没关系。《竹书记年》也记载了这件事,“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皞狁,至于太原。秋八月,方叔帅师伐荆蛮。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王归自伐徐,锡召穆公命。”与诗经的时间相符。同一年只能与同一个敌人在一个战场上开一仗。史记中没有提到此事,但尹吉甫北伐猃狁是可以肯定的。除此之外各种史料没有提及尹吉甫还指挥过什么战役。

然而,尹吉甫又肯定来过平遥,从尹村和尹回村两个村都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来看,尹吉甫至少来了平遥两次,而且时间还比较长。如果是路过临时住几天就走了,不会专门起名字纪念的。尹吉甫对平遥的影响一定是很大,同时有祠堂又有坟墓其中缘由一定不寻常。

尹吉甫究竟到平遥是干什么来了呢?

尹吉甫生于公元前年,周宣王继位是公元前年,尹吉甫这时才24岁或25岁。宣王五年尹吉甫已经位列三公,在分封制的条件下,不是姬姓,没有宗法制的世袭条件,就算周宣王爱惜人才,如何尹吉甫就能进入到周宣王的法眼呢?要被周宣王封爵必须有特大贡献,还得其他三公认可才行。这样来看,尹吉甫在周宣王被立正前就有突出表现。

平遥古城墙东门“点将台”全景

这得从公元前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国人暴动”说起。《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平遥古城墙东门“点将台”外景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竹书记年》写的比较简单,但是时间比较清楚。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清华简《系年》记载也比较简单,“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彻(彘),龙(共)伯和立。”这里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周厉王跑到了彘地,下面我们要倒推一下彘地在哪里。

彘比较公认的是在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但我认为霍州是属于霍国,是三监之一霍叔的核心范围,不可能让周厉王长期居住。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居住的话,一进山西都是姬姓封国,用不着跑这么远。为什么偏要找霍国呢?因为霍叔三监叛乱被平后丢了封地,他儿子继承爵位后被降了一等,成为伯爵。按道理封地大小也要相应缩小。收回的土地又归于周王。这样的地方周王想住就能住谁也管不着。《史记》和《竹书记年》用奔彘表述,《系年》用归厉王于(彘)表述。都说明周厉王是有目的地到了彘地。

尹吉甫神道碑·明(万历二十五年)

平遥在霍州东北方向,离霍州不算太远。很可能是被周王收回的霍国的封地。假设平遥就是彘地的话好多东西就解释通了。

这样的话周厉王在平遥生活了14年,在这期间尹吉甫来到了平遥,目的是保护另一个人的安全,谁呢?后来的周宣王姬静。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国人暴动”。国人暴动的根源是“专利法”,促成条件是“监谤”。爆发条件没有讲。但事出反常必有妖,肯定有幕后推手。从事后结果来分析,站在幕后的不是别人,就是周召二公。

专利法直接损害了国人的利益。这里讲到的国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人。范围仅限于宗周,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的产物。卿和士的小宗后代都不能继承封号,只能降为平民。这部分人是国人的主要成分。由于土地实行的是井田制,国人没有土地。国人在战争时期就是军人,这既是职责也是荣耀。国人的政治地位比庶人要高,但平时却没有经济来源。专利法正好掐断了这部分人的生活来源。也就是把他们逼上了绝路。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求助大宗,这样的话专利法间接损害了卿及士的利益。周公和召公是他们的总后台。他们共同的对手不是周厉王,而是专利法的始作俑者荣夷公。国人暴动后荣夷公下落不明,周厉王出走彘地。把烂摊子扔给了周、召二公。这时候周公和召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周公要仿照周公旦立新王,召公坚决不同意。于是上演了召公版的狸猫换太子。

尹吉甫庙正殿

后姬静被召公虎用自己的亲儿换了下来,藏在召公家里。明里召公虎是保护了姬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姬静成了人质。《竹书记年》记载的厉王奔彘和共伯和摄政差了一年时间。“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号为共和)。”所以等周厉王在彘地稳定之后,召公虎一定要把姬静送到他父亲周厉王身边。这样的话周公和召公以及周厉王形成了新的平衡,明面上仍然是周厉王是老大,是周召共和。我推测这里的和(打麻将胡了的音)应该读胡的音,就是指周厉王。

《竹书记年》是这样记载: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号为共和)。对“和”是什么样的人还做了说明: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说明和确有其人,但符合条件的只有周厉王本人。周厉王实际掌握权力还可以在《诗经小雅鹤鸣》中找到旁证。鹤鸣(唳=厉)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后一句说明周厉王实质已经掌握了权力。

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庙记

国人暴动和厉王奔彘的过程基本推测如此。再说尹吉甫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角色呢?

尹吉甫作为姬静的安全保卫人员随姬静来到平遥。由于年龄与姬静差不多,尹吉甫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姬静的伴读。

有什么根据呢?从现存的遗迹来看只能做一些猜测。平遥城内现存有九龙壁,在小县城内绝无仅有。九龙壁一定是皇权的象征,民间一不敢修,二不敢拆。九龙壁对面是太子寺,太子寺东面紧挨着就是吉甫营。吉甫营的东北角上是点将台。不妨假设太子寺是姬静的府邸,吉甫营是警卫营,点将台实际上是烽火台,它的作用是调动驻扎在尹村的警卫大部队。

九龙壁的南面现在是文庙,文庙的东面有尹吉甫祠堂。从文庙的规制上看很可能是周厉王办公住宿的场所。都城仍然在镐京,共伯和也是个形式,实际上周厉王在平遥行使着周王朝的统治。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尹吉甫,理由是尹吉甫既是召公虎的心腹,又得到了周厉王的赏识,由他在其中牵线合适不过。因为共伯和是个形式,所以周厉王活了14年共伯和了14年,而姬静的继位也是顺理成章没有任何障碍。由于共伯和期间尹吉甫的出色表现,周宣王继位后一下把他排在召公之后成为周王朝的核心人物。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到周幽王时就遭到了冷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时过境迁了嘛。但出于忠心尹吉甫仍然进谏,被周幽王贬出镐京,又到了平遥。这次驻扎在尹回村。为什么呢?因为此次到平遥是为周厉王守陵来了。周厉王的陵墓在哪里呢?就在现在平遥古城的中央,金井楼下面。不过这只是个推测,推测也不是胡想。金井楼现在叫市楼,据说有百尺高,当然现在没有那么高。百尺就是十丈,以我说是九丈九,金井是金井玉葬的意思,是帝王的规制;原来的宝顶很大,后来建城时宝顶摊平了,但直到现在从街道的高程差仍然能够看得出来。是帝王的墓地也不一定是周厉王的呀,我只能旁证一下。城东北紧挨尹村的一个村叫京陵城,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就是附近有一个京城有关的陵墓,谁的不知道。重要的是平遥方言叫京陵城是“记厉世”(音)。陵的音在平遥土话中可以音变为“厉”,比如把铃铛叫“离离”(音),但京的音不会音变城“记”的音。所以两者合起来推测这个陵应该是周厉王的陵墓。民间一直有市楼下面盗宝的传说,市楼下面现存一井,我推测是盗洞,而不是水井。

尹吉甫庙碑碣残件

既然是遭贬守陵那么就不能回家乡,所以尹吉甫就客死平遥,葬在平遥,城东的尹吉甫墓应该是尹吉甫的真墓,一来表示他对周王朝的忠心,二来也符合帝王的葬式规制。湖北房县的尹吉甫墓是周幽王为了收买人心赐的金身假墓。其他地方的尹吉甫墓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说的话,尹吉甫第一次来平遥超不过14年,第二次来平遥超不过10年。但对平遥的文化影响深远。据说城内还有卿士书院,是尹吉甫办的。一直到现在平遥的方言保留了大量的汉语特征,婚丧嫁娶的礼节、仪式、文书等等都非常讲究,不能说与周礼无关。尤其是第二次来平遥,其实干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整理诗经。可惜这些无从查考,只能推测罢了。

周宣王回镐京继位后,周厉王留在了平遥。原来的守卫部队的一部分人也留了下来。这些人后来慢慢壮大起来,根子上他们是国人。仍然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其实就是平遥商业的渊源。为了纪念共伯和时代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中都。秦实行郡县制采用了这个名字。西汉时又设了京陵邑,都是为了纪念一件事。尹回和尹村也是这些国人守军出于对老领导的怀念而起的名字。

(文章作者:赵伟,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ms/13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