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烧饼味飘香文/郭永红
庚子年一个初夏的星期六,浅蓝色的天幕,悬浮着一轮耀眼无比的太阳,几片薄薄的白云,零落点缀其中,随风缓缓浮游着。由于我平时工作生活匆忙,这天难得清闲一刻,于是骑着电动风火轮,独自沿着赵家庄一条村中主路,晃悠到了村门楼附近。
这里是村中农民销售货物和蔬菜主要集散地,人来人往,车流不息,偶然还可以听到一连串商贩的叫卖吆喝声,粗声高语,颇具霍州特色。徜徉在这喧嚣的小街上,看到两旁青砖房屋,现代楼房,热闹的地摊、密集的商店,勾起了自己小小的感慨。从懵懂儿童到华发知命之年,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这条小街繁华依旧。虽然这里只是霍州城区普通的一个角落,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传说中的美食霍州烧饼可以在此寻觅到踪迹。
霍州烧饼,一种烤制面点美食,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记载着丰厚的历史与饮食文化传承。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霍州烧饼进行的精彩播出,给全国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也着实让霍州这座小城知名了一回。远方的游子对霍州烧饼有着特别的情愫,如有机会回来,都有兴趣光顾赵家庄一趟,购买这里烤制的霍州烧饼,品尝久违的美食,抚慰魂牵梦绕的孤心。
我在小街南边一家烧饼铺子前停了下来,望着眼前黑底红字的电子商铺招牌,以及火炉上散发着清香的烧饼,一股亲切感霎时间涌遍全身。中午已近,热浪渐起,自己的发小李老四正在自家铺子里忙碌着,汗水浸湿了他的鬓角,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坚毅的脸庞,朴实无华,真诚热情。
烧饼铺子并不起眼,却顾客众多,李老四做的霍州烧饼喷香可口,远近闻名,每天揉一百斤面也供不应求。烧饼一烤熟就有顾客买走,大家不会因为人多而却步,为的就是尝一口地道的霍州烧饼。有不少顾客情有独钟,专程开车来此购买。买烧饼的顾客多了,就要等,大家排队等烧饼的情形日复一日上演着。有时即便是等也买不到,因为前一天顾客已经提前预购了,诚信经营,数量有限,只好说声抱歉了。
我信步走进烧饼铺子里,坐在一把颇具沧桑感的折叠椅上,一边和李老四聊着天,一边欣赏着霍州烧饼的制作工艺。只见李老四和他老婆秀萍两个人不慌不忙:和面、搓揉、压薄、抹油面、卷面卷、掐剂子,然后用手捏成饼状,包入一小块先蘸油再蘸炒熟的小茴香盐面团,揉圆的同时将收口处的小面团揪下来,当做下一个烧饼坯子的芯儿,再擀成面饼,在饼面上加盖一个“老四”字模印记,最后放到火鏊子烙烤,用矮笔筒似的瓦盔在上面压住转几圈,两面烙烤发黄后,将成型的饼子放入炉内烤成金黄色出炉。
霍州烧饼的最大特征是油面多层,层里有料,料有小茴香,有调中和胃和理气止痛的功效。整个霍州烧饼制作过程看起来行云流水,其实全是经验的累积,做起来每个细节都有窍门,需要细心领悟,总结改善,有时甚至掺杂心血和泪水,只有火候到了,手艺方可练成。年12月10日,在第二届“霍州工匠”选树活动暨烹饪服务技能大赛上,老四烧饼作为霍州烧饼的唯一代表进行了精彩展示,提供给参赛人员免费品尝,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点赞。
美食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历史,传递着情感。霍州烧饼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一代代善良、勤劳而坚守传统的烧饼店家。霍州烧饼既可以现做现吃,也方便保存和携带,在生活不是很富裕的那些日子里,它在人们生活中是很奢侈的一种美食。在如今各种美味丰富的年代,霍州烧饼还保留着一分古朴和纯净,带有炭火香味儿,吃着齿颊留香,看着赏心悦目,是一种难得的平民享受。霍州烧饼价格也很亲民,一元五一个,而且已经保持了许多年。虽然现在各种费用都在上涨,唯一不变的是霍州烧饼的良心价格。
霍州烧饼也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着,各地人群在霍州的汇集,给当地带来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地方美食文化相互渗透,造就霍州烧饼口味的多样性,品种也从过去传统的茴香烧饼、糖烧饼、糊泡烧饼,增加了油酥烧饼、夹肉烧饼、夹菜烧饼、烤烧饼等品种,随着时间的积淀与传承,成就了今天这个地方特色美食。
“开炉十里飘香气,纵是神仙也跳墙。”恍惚间想起小时候困难时期,有一天跟随父亲到赤峪煤矿拉碳,晚上回家饥肠咕咕,买的霍州烧饼,又大、又圆、又黄、又香,让我的记忆回味了半生。霍州烧饼,注定是霍州人难以割舍的美味,它托举着家园,牵扯着乡愁,留恋着亲人,品尝着甜蜜。无论你走多远,都可以从美食文化传承中吸纳养分,增加搏击人生的力量,去编织梦想的时光,去拥抱明天的辉煌。
喜欢的格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