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冉氏探源
源流说之一冉季载说
中华冉氏探源:源流说之一冉季载说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季载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被兄长周武王封之于冉邑,称冉季载,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
冉季载,生卒年待考,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冉季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是黄帝第一夫人西陵氏之女嫘祖长子少昊玄嚣→蟜极→高辛氏帝喾后裔,帝喾正妃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周祖)后稷,稷生弃,弃生不窟,窟生鞠,鞠生公刘,刘生庆节,节生皇仆,仆生差弗,弗生毁喻,喻生公非,非生高圉,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类生古公亶父(周太王)父娶妃太姜生三子,长泰伯,次虞仲,三季历,历娶太姙生二子,长姬昌,次猇后封于猇。
姬昌(周文王)娶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后姬发(周武王)即位,分封一百六十余国,而姬姓之国五十有三,各以国郡为姓。长妃太似信子十人,长姬伯夷考,次武王姬发。周公旦后封于鲁(今山东曲阜),管解叔封于管(今河南郑州),蔡叔度封于蔡(今山东上蔡),成叔姬武与曹叔姬振铎封于曹(今河南滑县),霍叔姬处封于霍(今山西霍州),康叔封于卫(今河南濮阳),第十子聃季载封于枏,因此又称枏季载、聃季载,后。
在史籍《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去世以后,周成王又年幼,因此周公旦在王室中独揽大权。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旦的行为会对周成王不利,同时也不满意周公旦独罢朝纲,因此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起来作乱。周公旦奉周成王的命令率军镇压,经过长达三年的征战,终于诛灭武庚,杀掉管叔。对蔡叔则予以放逐,仅给他十辆车乘,随从七十人。之后,又把殷商遗民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封给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予以管控;另一部分则封康叔为卫君,这就是卫康叔。之后封季载于冉地,建立冉国,对分散于宋、卫两国的殷商遗民予以监督。
冉季载和卫康叔一生都有善行,于是周公旦后来又推举卫康叔担任周王朝的大司冠,并让冉季载担任周王朝的大司空以主管军事,以辅佐周成王治国,冉季载尽心尽力辅佐周成王,广有令名,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王室领导,因此也是“成康之治”的重臣。冉季载和卫康叔在天下都有非常好的名声。
关于冉地之所在,历史上有指在今河南开封、湖北荆门、湖北荆口、河南平舆、四川茂县等诸多纷说。不过本书认为,按其封地具有同时监控宋、卫两国的历史作用上看,其故地当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在江永的《春秋地理考实》、沈家本的《史记琐言》等书中,皆称聃国在开封境,与郑国为邻,亡于郑国。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中也记有“楚人伐郑,囚郑聃伯”之事,说明在此前冉国已经成为郑国的附庸国了。
至于冉国的消亡,在典籍《国语·周语》中记载:“聃由郑姬。”指明冉国的灭亡是由于国君冉伯娶了郑姬,可见冉、郑二国因同姓通婚,违背了伦理,属于严重淫乱,因此被十分恼火的郑文公所灭。聃国被灭的具体时间,在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为“鲁僖公二十四年”,也就周襄王姬郑十三年(郑文公姬踕三十四年,公元前年)。
在冉季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冉季史、冉氏,后皆称冉氏,世代相传至今。
促进会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