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号,例如:国号、庙号、谥号、字号、年号、陵号等等称号,小编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号”!
国号
国号:国家称号。即: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在古代,国号,即朝代名。历代建国者的第一要务,即确立国号。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崇伯鲧(受封于大夏)所定。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号,又都以中国为通称。
中国历史上国号名称的来由主要有五种。
一、源自最初的封地定国号,这种来源的国号是最多的,
如商、周、秦、汉(刘邦最初被项羽封于汉中,称汉王)、宋(赵匡胤上位皇帝之前兼任宋州节度使,因此国号定为宋)。
二、根据封爵或者继承前朝定国号,
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曾封随王)、唐(李渊袭爵唐国公)、魏(曹丕袭位魏王)、东汉和东晋及南宋由于血脉出自前朝皇室,所以继承了前朝的国号。
三、根据建始政权所在地定国号,
如蜀(三国之蜀汉及五代十国之前蜀、后蜀)、吴(三国孙权)。
四、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号,
如元(易经:“大哉乾元”)、清(文义上释“清”为“扫除廓清”之义,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五、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号,
如陈(南朝陈霸先建立)。
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很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献”为平谥,意为“聪明睿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一般认为祖有功宗有德。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追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等,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代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宗武丁)、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仅有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和刘秀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其余有庙号的西汉皇帝如刘奭(shì)、刘骜、刘衎等因功绩不多而除庙号。
东汉有庙号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另外东汉和、安、顺、桓四帝也曾有庙号,但这些庙号在汉献帝时以无功德为由被取消。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始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比如吴始祖孙坚、晋始祖大皇帝程伯符、成汉始祖李特、后秦始祖姚弋仲、高句丽始祖高朱蒙、后凉始祖吕望、北魏始祖拓跋力微、金始祖完颜函普等,被称为始祖的人大多数都是开国皇帝通常为了强化皇权的威严,通过追封自己的祖先为始祖来展示自己的皇统。太祖这是自从汉太祖刘邦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
烈祖同样是王朝开创者或复兴国家的君主,但与太祖、高祖、世祖比他们开创的基业有限,仅能割据一方,如魏烈祖曹叡、南唐烈祖李昪。
高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李渊、杨坚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
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前蜀、南汉这种偏安一隅的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作为庙号。
圣祖用“圣祖”来做庙号的有,晋圣祖武程伯休父、皇帝唐圣祖李耳”、”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郑圣祖郑森“、“大南圣祖阮福晈”,除了爱新觉罗·玄烨、阮福晈二人是真正当过皇帝,郑森是越南后黎朝郑氏政权的领袖以外,其余几人都是被神化的人物,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正式作为帝王的庙号。
此外,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李圣宗李日尊,陈圣宗陈晃,黎圣宗黎思诚等。
世祖一般作为新时代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人物的特定庙号,大抵上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却开创了新时代。
世祖偶尔也可作为立国者的庙号,如东汉的刘秀、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有时也可指世系转移,宋孝武帝、北齐武成帝、陈文帝、朝鲜世祖虽然建树不多,但到他们这一代世系传承转入旁系,这和世宗类似。
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有时将世祖写成代祖。
太宗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商太宗算起,历史上庙号太宗的将近0人,这其中有汉太宗、梁简文帝、北魏明元帝、唐太宗、宋明帝、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宋明帝、梁简文帝等少数几个,其他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世宗(代宗)世宗暗喻世系传承转移,支系入继大统。唐朝因为避李世民之讳,世宗临时改成代宗。王夫之曾经讥讽过南明朝臣为朱祁钰上庙号代宗是不学无术。高宗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君主一般都处于王朝中衰起点,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庙号代表的则是功过参半,他立国于江南,保住半壁江山是他的功,但假借秦桧之手除去了岳飞等抗金武将,则是他的过。清高宗弘历使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但他统治晚期生活过于奢靡,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留给嘉庆帝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腐败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高宗庙号,寓意功过参半。唐高宗在位后期权力被武则天架空。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是个例外。南齐高宗萧鸾表里不一,表面崇尚节俭实际生活奢侈,跟北魏交战屡战屡败,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大越高宗李龙翰是典型的昏君。
仁宗正统王朝中有五个仁宗,宋仁宗、辽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里中等以上的皇帝,性格宽厚仁慈,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之前元代只有世祖时期才开过科举。
孝宗这个庙号的皇帝也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最出名的就是宋孝宗,他虽然非高宗亲生但却视高宗为生父。在得知高宗驾崩以后孝宗哭了几天几夜。也无心恋政,便传位给太子赵惇,也就是后来的宋光宗。孝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岳飞平反并给岳飞的孙子封爵。他本人几度想光复中原无奈身边无可用武将。史学家也叹息“高宗朝有复兴之臣,而无复兴之君。孝宗朝有复兴之君,而无复兴之臣。”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从小命运坎坷,但是在他继位后却励精图治,把自己父亲遗留下来的问题全处理掉了。他在位期间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孝宗本人亲眼见到过后宫的争斗,所以他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谥议罪。这一切都称得上是“孝”: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因此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
英宗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尽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在位期间还有两场事变,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夺门之变。而且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长,死的时候也才7岁,享年和宋英宗差不多。
穆宗穆宗都是短命君主,唐穆宗、明穆宗、高丽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英年早逝。
神宗神宗名褒实贬,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西夏神宗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联元抗金没得到实惠,反而屡战屡败导致江山濒临崩溃;明神宗将国家搞的一塌糊涂。
德宗德宗也不是好庙号,有此庙号的皇帝:唐德宗李适(kuò)、辽德宗耶律大石、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都曾遭遇战乱而逃亡。
陵号
陵号,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例如赵肃侯十五年的起寿陵。秦朝的帝王没有陵号,汉代以后陵号得到了普及,但是元朝的皇帝们既没有陵墓更没有陵号。
著名的陵号,有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朱元璋的明孝陵、明成祖的长陵、还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康熙帝的景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等等。陵号有时也用来代指过世的皇帝,一般只用于本朝。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如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
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越南由于已经废除君主制,因此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中华民国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一共出现过六百多个年号,最长的是康熙的年号,足足有61年,其次是他的孙子乾隆的年号,足足60年。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规矩,每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朱元璋的子孙和后世的清朝皇室都继承了这个传统(明英宗登基两次故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明清两朝每个年号都能和某位皇帝对应上,这些个性突出的年号也就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一批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藩属国,通常会延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年号,作为皇帝的专有产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华历史中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字号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和号。比如,大文学家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那么,名、字、号,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在古代,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命名,即“幼名”供长辈呼唤。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为名。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或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可以相顺承、互为因果或互为解释。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意思相近。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中有龙相顺承。比如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互为因果。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号可以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这些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