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霍姓历史源流

-霍姓简介-

霍姓是中国第一百六十姓,总人口约为八十一万,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五。

出自西周王族支系,是霍国君室后裔,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播迁于海外,乃至全球。

-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省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当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周朝诸侯国分布图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霍阳山,是春秋时期非子后裔的嬴姓封国梁国的一个地方。梁国与秦国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陕西省韩原市附近,霍阳山周围地区在当时皆称“霍”,即今岘山地区,俗称铁顶山。[4]在史籍《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记载“会于霍。”当初在晋献公姬诡诸执政时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国,得到梁国的保护,梁侯还把女儿嫁给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公元前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袭击霍阳山,吞灭了梁国,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岸边,因此,秦国吞灭梁国,自然引起晋惠公的不满,引发了晋惠公姬夷吾与秦国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愿意树立晋国这样一个大敌,便扶持与秦国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梁国被灭后,其国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霍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霍氏。

霍阳山(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

源于官位

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汉朝时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个古老而传袭很久的官职。霍山,就是天柱山,亦即古称的南岳衡山。史书记载:“衡之与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已来衡霍别矣(直至隋开皇九年(年),隋文帝又将衡山封为南岳)。”南岳衡山至所以称作“霍山”,是因为古代以南方为“霍”。霍山令,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令,古代在五岳之上皆设有令尹,以敬畏神灵,维护帝势,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即称霍氏,世代相传至今。

天柱山

源于赐姓

据史籍《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贞观时期,武都郡蛮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赐汉姓为霍氏。另外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赐归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齐汉姓名为霍邱。

源于他族改姓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8]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霍岳罗氏,亦称和岳啰氏、瑚岳罗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yolo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霍罗氏皆冠汉姓为霍氏。

《八旗通志》

◆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9]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1、满族噶尔噶斯氏,满语为Gargas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沈阳),所冠汉姓即为霍氏。

2、满族霍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洪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霍氏、何氏、石氏等。

3、霍托罗氏,亦称辉图氏,满语为HuotoloHala,后多冠汉姓为霍氏、包氏等。

◆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霍氏。

“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得姓始祖-

霍叔处

霍叔处画像

姬处,霍叔,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霍州乃海内外霍姓始祖开基的地方。根据《姓纂》和《广韵》等书记载,霍姓的来源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距今已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周武王临朝执政之后,封其弟叔处(又名叔武、于霍)建立了霍国(当今山西省霍州市)。霍州不久前发现的清乾隆三年的霍叔遗址碑,就是历史上霍国存在的又一史实佐证。叔武受封后,被人们称为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贵族安居乐业,又提防他们叛逆造反,将部分贵族迁于山东、山西一带,并命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权力之大,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年,霍国被晋太公所灭,霍地归晋,称为霍邑。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因此远古的霍州是霍姓中国人的最初发源地,也是霍氏开宗立姓、繁衍、槽迁的地方。故霍氏后人尊于霍为霍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据有关资料表明,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

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海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氏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明洪武三年~明永乐十年(公元~年),明王朝先后进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随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

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

欢迎各位霍氏宗亲

//识别添加好友·网聚天下霍氏//

(备注祖籍及姓名)

我们一起传承霍氏文化

霍氏同宗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13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