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沃田先生《历史的回声》有感为振兴山西旅游业,山西省规划建设了贯穿连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旅游公路,简称山西“一号公路”。这是近二十年来,我所了解到的家乡旅游行业的最大手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手笔之一。小时候,听说了“锡崖沟”的故事,就知道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那时“太旧高速公路”“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一直是山西人津津乐道的大事情、大手笔。而今,随着产业升级转移和更迭,单一煤炭经济结构衍生的弊端已经严重拖了山西经济的后腿。如何开发成熟、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出路,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前不久,沃田先生给我寄来一本《历史的回声》,探讨西周厉王改革的问题,并附戏曲剧本《黄钺记》。我仔细看完后,发现先生所写此本的用意大概也是与上面这个目的有暗合之意。霍州有个周村,葬着一位帝王,这个事霍州市几乎妇孺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埋着的就是《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里的周厉王。在高中古文教材上,我深刻得记得文末最后一句“三年,乃流王于彘”。课后注释里写着,彘为今日霍州市。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周厉王是霍州市有历史记载,且有确切起居埋葬地的唯一一个帝王。关于周厉王的大致印象,受到传统历史教育,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个使路人“以目视之”的暴君,是一个不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昏君。《历史的回声》引经据典,拨开历史风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们重新认知了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相对客观的“周厉王”,带我们了解“厉始革典”的内容和故事。通观全本,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角度独特,探索历史之本来面目。历史的构成本应是多维的,历史构成的单位是人和事,事因人在,人以事见。我们常常因时代久远,而少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亦偏听一家之言,以为阅尽事件本身,更愿意以经久知识构成对某位历史人物以“好”与“坏”来进行固化定位评价。我们所接受的传统历史教育缺乏“大历史观”。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缺乏一定程度的辩证性“置疑”和为了这个“置疑”而进行探讨、探寻并找寻出另外一种“地平线”,另外一道“风景线”的勇气、魄力和毅力。这也许在历史专业的科班生里都是难能可贵之事,莫说普通文科生和对历史感兴趣者了。《历史的回声》对千百年来已成定论的“周厉王之暴政”进行了置疑,继而从商周之变,西周历代帝王沿革及厉王所处时代前后的状况谈起,还原当时所面对的“进亦忧”、退则亡的朝代背景。还原了“厉始革典”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还原了一个欲“扶大厦之将倾”的励精图治的帝王形象。他可能用错了方式方法,太过急于求成,太激进苛责,他的变革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是不能因为这些缺陷而全盘否定这个人。就像不能因为商鞅的车裂就否定“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贡献,因为范仲淹的受排挤而否定“庆历新正”的进步意义,因为“戊戌君子”的慷慨赴义而否定“戊戌变法”的探索性影响一样。古往今来,任何一场改革与革新都是伴随着阵痛、割裂、斗争甚至颠覆的。朝代内部的探索性革新,是推动朝代继续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选择。也许,没有厉王的“厉始革典”,等不到褒姒的“烽火戏诸侯”,西周就要分崩瓦解了,也就不会有什么“宣王中兴”了。这是本书具有学术性、历史性意义的关键点所在。二、史料丰富,陈述个人之深沉思索。本书所用的材料有各种史料、古诗词、专著、论文、县志、书信、历史年表等,能够看出作者在成篇之前做了一定时间量的考证学习。基于这些文献资料的庞杂丰富,基于各自理论的主客观性,作者对于厉王这个人物在“典型历史环境里的典型性格”进行了一次还原和探讨。这个过程应该是艰辛而漫长的,要推翻诸如《史记》《国语》等经典典籍的“盖棺定论”式的成见,要探索世人皆知的另外一个面,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之年代久远,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并非浩繁庞杂,在阅读以上史料资料同时,作者关于厉王作为一个“人”的思索跃然于书中。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周厉王对于西周历史进程的影响毋容置疑,先不论好坏。单就一人而言,难以绝对的“好”与“坏”来定夺,更何况一位帝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王室捉襟见肘而诸侯富得流油,国穷民穷而少数人暴富,国家资源极端掌握于个别人手中,而这个个别人恰巧不是君王本人。殷殷国土,森森林木,岂可由他人唾手而得,而国库却日益亏空。换位思考,任何一位想有作为而又能有作为的君主,不会眼看时局之不堪而熟视无睹。于是在沃田先生笔下,一个励精图治,敢于与贵族势力叫板,敢于打破固有利益分成结构的革新厉王的形象徐徐向我们走来。这个厉王不再是我们陈规里的那个昏君,不再是那个单一的防民“弭谤”的暴君。他在历史进程中的立体性、丰富性、可论性在沃田先生笔下活了过来。而我们读完此书,也在重新审视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同时,也在审视,我们的历史观、评判观,已有的格局观与定论观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所知道的历史,一定是历史本身吗?三、立意深远,捭阖文旅之欣欣向荣。本书《写在前面》里写到“我们有责任激活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发挥它应有的软实力价值、文化教育作用以及文物作为旅游资源所拥有的经济效益”;《内容简介》最后写“本文旨意(错写成诣意)在于乡村振兴,贵在激活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下册《启示》之四《振兴乡村、文化为本》部分也阐述了探寻“周厉王”是何人,做了何事对于当下的重要参照意义。这种意义在我看来,与本文开篇提到的山西“一号公路”一样有异曲同工之意。皆是为了正视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拓历史人物背后的鲜活故事和遗迹文物,推动山西旅游业走出“煤炭经济”之桎梏,做出旅游业中的“晋商”,做出具有表里山河、三晋风韵的“文化旅游”“历史旅游”“特色旅游”来。山西历史悠长,远古时期人类遗迹就遍布晋南,三皇五帝、尧舜禹、秦汉五代、隋唐宋元以至近现代,作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壤最为密切而又没有被切断文化根源,反而相融相生的地区,山西省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古往今来,三晋大地上的风云人物浩若星海,历史典籍记载的出处不胜枚举,地上文物及建筑数量全国独树一帜……坐拥这座宝库,这些宝藏,而没有成系统地保护、挖掘、开发,做成一个品牌,一个文化软实力,一个响当当的“山西魂”,其背后的缘故不堪细想。作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以赤子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1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