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老师庞世华先生
薛云彪
庞世华老师是我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师。教育界一部分人只知道庞红红,那是他的小名,他还有个字,笔轩,是他的国画老师起的,国画老师的字是墨轩,在霍州的学界,也有威望。
作为我的语文老师,我前后听了他约三年半时间的课,而此后的交往,一直延续近三十年,直到先生去世。庞老师是在四年前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走的。现在,又将是一个莺飞草长的清明节要到了,又想起了庞老师,想起了他的一些事情。
最初对先生的印象,是他的烟瘾极大,几乎永远叼着烟,叼着烟还能说好长时间的话,也不碍事,再是在旧报纸上翻来覆去的写毛笔字,有时在办公室的墙纸上涂几笔山水。先生不甚修边幅,脸却刮的铁青,如果先生一脸黑而密的胡子蓄下来,便成了美髯公,我想一定很潇洒的。
先生平时嗓门就高,一讲课就更来劲,尤其讲他喜欢讲的文章,如《祝福》、《故乡》、《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白杨礼赞》。一带感情,声音同吵架一样,邻班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这样的课文,他能讲解多天的,有时本堂讲不完了,下堂其他课的老师来了,他“哈哈”一笑,说:“讲不完,又讲不完”。其他的老师也知道他的性情,也笑笑,就走了。他则又进入了他的状态了。进入讲课状态的庞老师是旁若无人的,有时候,他就干脆蹲在凳子上,辅各式各样动作,真切地为我们描摹人物的形象。那样子,极类鲁迅笔下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怪,一些文章,一经他用自己的腔调陶醉般的一念,就把我们给感染的觉悟出了那篇文章的味道了。
我的记忆里,凡他认为很重要的文章,他是不囿于课时的,有的时候,一篇《祝福》,他甚至可以讲上十天半月。比如讲祥林嫂叙述‘‘我们的阿毛’’那部分,他是不厌其烦的(而当时我们认为那几段是很烦很烦的),经他反复的讲解,我们就觉得唯如此写,才能写出人物之神来。而其它的文章,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些社论以及“反潮流”之类文章,还有“三突出”模式的小说,他竟不屑一讲,只应付几句,说:“你们自己看”就算完了。在那样的年代里,老师敢这样取舍,是尤为可敬的,至今想起,我认为这正是他负责于事业、负责于学生的写真。
先生在很长很长的教学生涯里,是个民办教师。后来我才知道,年轻时他矢志于国画,曾被中国美院录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为稻粱谋,他才教书,可以这样讲,按先生初衷,教书实属无奈。酷爱美术的先生,讲课时,他能有意无意将一些美术的知识渗透其中。如讲塑造人物形象,他在黑板上先画出许多人物的五官、再组合起来,形成一副新的面孔,便是讲透了典型人物的塑造。讲《桃花源记》,他边讲边画,讲完了,一幅山水就毕现在黑板上了。
每当此时,他总要在讲台下,吸烟、眯眼,乐哈哈地端详他的作品,很是自得。
老师的命运多蹇,我略略知道一些。较为清楚的,有二,对先生刺激甚大。一是某年的民办教师转正,当时我还是学生,他彻夜地复习、演算、背政治、做题,甚至写了许多文章练笔,结果未录。其中比他年纪小许多的有的是他的学生,都转正了,那是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情,他黯然了许多日子,我记得他当时写了一首咏月的七言诗,其中一句是“不知天公侍何侯”。他指着这句,那难以名状的样子,至今犹在眼前。二是某年学校里的优化组合,他和师母李老师全被组合出去了。那时,我和他同在一个学校任教,这件事的起因,我知道,庞先生向来是直人直语,无意间说了一些为尊者讳的话。失去工作的老师和师母每月只有生活费,这且不必说,精神的压力可想而知,两个尽心尽力教书的人,居然以教不了学或者说不好好教学的名义打发回家,庞李二师的痛苦,不是用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那段时间,我是常看他的,他的话明显少了,他没有了过去的暴怒,甚至没有表示出什么,但他很憋气,也很没有办法,他曾这样问我。“我的嘴说话是太直了,总不该连她(指师母)都回去吧!”我无言以对,我的判断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我能感到他为此事深深的自责,而又无力无助的窘迫。我记得,那年春节,他家门上的的横批是“否极泰来”,字写得很端正。后来他们被勉强安排在小学,庞老师教美术。有一次,我见了他,我以为他这样可以轻松了,不料他摆手,他说,“带你们的时候才是最痛快的时候,虽然苦、累,但有讲头。”是啊,当时我们是公社办高中,一个初中教师带高中的课,庞师自觉重任在肩,经常通宵备课,焚膏继晷,不敢懈怠,有时候和我们分析一些文章,甚至争执的不可开交。——可以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过的很充实、很愉悦,也很累,然而他感觉很痛快,他根本不习惯教小学生,他打心眼里不好接受啊。这,我太清楚了。
余自幼冥顽,视数学高于青天,学数学难于上青天,多少次明的或暗的下决心好好研习数学而终究无功而返。却死心塌地地钟情于文字,老师曾多次对我讲,语文浩如烟海,终究会吃亏的。回想起自己走的路,先生真乃金玉良言也。而也正是庞老师,最终没有使我再在数学上做无用功,反而经常同我谈文论章,师生两人乐而忘记还有教学。有一次考物理,我是肯定不会的,就干脆看起小说,庞师坐在我旁边,竟也翻起了我的“闲书”,考试终了,我没有交卷,当物理老师找不到我的卷子,了解到实情后,竟也不再追究,庞老师给我“挡了箭”,我窃为自乐。
老师喜读《红楼梦》,常同英语陈老师探讨,有时争的相当激烈。一日,二师就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性情争执不下,问我,看林与薛孰好孰不好,庞师扬林抑薛,陈师扬薛抑林,我当时虽读过红楼,但却不敢妄言。若干年后和老师闲聊,回忆起来,老师又问及,我坦言,其实史湘云最为可人,问我何故,我说史姑娘有“憨”态,语毕,师生狂笑。
老师乃性情中人,衣着上根本不讲究,我们毕业合影时,他的中山装上染了一朵红墨水,我记得当时我们都让他另换一件,他没有,于是,那照片上的他,如同戴了勋章;他嗜烟,早先,让学生买烟,给一元零一分,烟是九分钱一包的“勤俭”牌,正好一条又一包,另余二分钱捎一盒火柴,他曾经一天抽掉整整一条烟,小小办公室,云山雾海。但他戒得也利索,说不吸,就一口也没有再吸过;退休后含饴弄孙之余,复提笔作画写字,偶尔拉拉二胡,我见过他珍藏的清末的墨碇,油亮油亮的,还有泛黄的画谱,名人字帖,示我时,颇为得意。有一年春节,我和孩子去拜访庞师,又谈到画,老师兴致一来,搬出了他早年画的大幅的毛泽东像,——文革时,他画主席像甚得要领,惟妙惟肖,曾为佳话。他多次说,一定给我作几幅山水的。回家的路上,孩子说,你的老师真可以。
真的,作为一个教中学语文的老师,说易,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也可稳度日月;说难,皓首穷经,探微索隐,便有无尽的事情可做。庞世华老师走的是一条“难”路,他不苟且自己,更不应付学生,他用一种“求索”的精神,苦心孤诣经营着自己的空间,因此,是他,将所有的语文概念用毛笔抄好,贴在教室的墙上,推门一看,四壁先生的书法散发着墨香;是他,最早要我们班里每个学习小组都要订阅报刊,了解书本之外的世界;是他,向我们开出了茅盾、老舍、艾青,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诸名家的书目,要求我们慢慢的阅读,我看《王子复仇记》、《奥赛罗》就是借庞师的;是他,要求我们练毛笔字,每天写一张给他看;还是他,当我和他同校教学时,他对我说,教语文,仅仅靠几本参考书作参考是不行的,那段日子,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败得失,同尝甘苦……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我师历许多坎坷,花甲之后,本当安享天年,孰料,他却在六十五岁时几乎无疾而终,踏雪远去。四年前,面对恩师遗容,我不知当说什么。告别仪式上,作为学生,我说,庞老师以他的渊学博识,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以他的朴实和博爱,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人格魅力,庞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而绝不循规蹈矩的良师,老师多才多艺,一诗一画,可见先生风采,一弹一拨,方显先生雅韵,和先生相处多年,庞老师耐得寂寞,耐得贫寒,但他又敢怒敢言敢悲敢笑,可谓皓皓师表,堂堂师魂。庞老师走了,他的一生,不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却是实实在在的一生,是平凡而绝不平庸的一生。
往事如烟!曾几何时,月暗、春残、叶落、人杳。亦师亦友的先生之茔,木当已拱。先生已远离尘世间的苦痛、哀乐、是非、恩怨,我们仍在奔波。偶然,一想起庞师和我等新生的第一次见面,他款步走上讲台,含着香烟说,我叫庞红红。在黑板上竖着写下方方正正的“庞红红”三个字,就开始讲课。——这样的一幕,我就更意识到了简简单单去做事的要紧。
这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一些事情,写下这些事情,我也知道,对庞先生的论定,是不能起毫末的作用的。我只是要自己进一步的不敢忘却在我的求学和教学生涯中,有一位老师,庞世华,字笔轩,庞红红是他的小名。
又是一个教师节要来临了,又该表彰一批优秀的教师了,我突然想,如果我师仍在讲坛,优秀教师中有他一席之位吗?不一定有!但像他这样的老师却是见的越来越少了。虽然,眼下的课改如火如荼,名师层出不穷,教学理念日新月异,但庞世华老师的形象丝毫没有因之而淡化,有时,反而更加凸现和清晰。
写于二O一O年春
修改于教师节前夕
(作者系霍州市政协副主席)
热文回顾
霍州鼓楼——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鼓楼情怀
一张泛黄的退伍证书
一张照片忆往事
难忘的纪念封忆兰峰大姐
永不磨灭的赞歌——长江支队霍州籍老战士朱华的故事(视频)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霍州档案
一步踏进时光,视界从此不同!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1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