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临汾,爱生活,爱分享就 污水“哗啦啦”流过村庄 坐落在霍山怀抱里的南东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全村余户,名村民。村庄依山而建,经过一场大雨清洗,显得更加秀丽。在村庄南侧有一条小河,自东而西穿村而过,流经南东村、辛置村、北村,最后流入汾河霍州段。 但让人吃惊的是,这条河里的水居然是黑褐色的。有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河的水来自霍泉,本应是清澈的山泉水,以前村里没有安装自来水的时候,全村人喝的就是这条河里的水。但近几十年,辛置煤矿风口排的污水彻底让这条河流改变了颜色。 因为刚刚下的一场大雨,记者看到的河水的颜色已经被稀释了很多。村民说,平时这条河的水是黑色的,像墨汁一样。 踩着泥泞,沿河水逆流而上,记者试图找到水的源头。一路上,记者看到:河水所流经之处留下的都是黑色的印迹,两侧的田地都变成了黑色。大约步行2公里左右,路旁出现了一座新建的污水处理厂,从该厂出口处的管子流出黑色的污水正在排进河里。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就是辛置煤矿排出污水的地方。河道上游流下的清水和正在排出的污水在这里汇合,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清水和黑水的分界线。 在污水处理厂东侧,一座矸石山的下面,正是该村饮水水源地。村民忧心忡忡:煤矿开采,矸石堆积成山,已经对他们村生活饮用水造成了污染,如再不采取措施治理,喝水将成为严重问题。 这座污水处理厂没有悬挂铭牌,但在厂区房子一侧悬挂着“辛置煤矿桃沟矿井水处理站流程工艺图”。厂区内冷冷清清,污水处理区没有看到有工作人员工作。在一间办公室里,几个人正在打麻将。 据了解,该矿井水处理站从年开始建设,至去年完工,投资约万元,编制数十名职工,三班倒上班,但事实上一直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工作。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职工在这里上班就是“熬日子”和“养老”。 朱大姐嫁到村里已30年了,以前他们村的水浇地都靠河里的水浇,除了种小麦、玉米,还种蔬菜,后来河水变成了污水,浇地庄稼都成活不了,西红柿都会烂掉,现在村里几乎都不种蔬菜了,水浇地也变成了旱地,产量下降了一半。 村民老武介绍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条河不仅清澈见底,而且鱼虾、螃蟹很多,而现在就连岸上的蚂蚱也很少。“这些黑水就沿着河道,直接进入了汾河。” 有资料显示,煤矿废水中含有油类有机物、污染悬浮物以及挥发酚。其中酚类属于高毒物质,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口腔进入人体,低浓度可使细胞蛋白变性,高浓度可使蛋白质沉淀。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和凝固,引起头晕、出疹、贫血及各种神经症状,甚至中毒。 矸石“轰隆隆”堆积成山 不仅仅是污染,更让村民闹心的是矸石山。除了在该村水源地上面的一座矸石山之外,在该村西北方向还有两座矸石山。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中伴生的岩石。由于矸石自身含硫量大于1.5%即能自燃,而且煤矸石在排放过程中还留存有煤块、木柴等易燃物,所以大部分矸石山会发生自燃现象。燃烧后的矸石山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在该村附近的一座矸石堆放场,绵延起伏的矸石山有30余米高,如果从堆放矸石的沟底算起,那么相对高度绝不亚于四周的群山。在矸石山顶上,正冒着青烟,空气里除了煤尘,更有浓浓的硫磺味。不远处另一座矸石山上,几位村民正从输矸系统漏下的矸堆中捡拾着煤块。这些露天堆积的矸石山,没有任何防尘抑尘措施。 一位朱姓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住户基本上都在矸石山下面的山沟里,平时在家根本不敢开窗户,即便是这样,院子里甚至屋内的家具上都时常会落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更别提刮风天了。 对于煤矿来说,煤矸石的处置一直是个大问题。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作为矿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大力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该市先后投入资金万元开展矸石山治理。但村民对当地政府治理矸石山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已经治理的矸石山都是“面子工程”,都是在交通条件便利、领导能看到的地方治理,而南东村的矸石山隐藏在山沟里,领导基本上看不见,也不知道,更别提治理了。 记者了解到,早在年,南东村36名村民代表曾自发组织到辛置煤矿工农办反映污染情况,并争取矿方赔偿,后来无果而终。 而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环境日期间,霍州市环保局工作人员深入到厂矿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向污染宣战”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辛置矿宣传活动现场,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唱环保歌、千人签名、环保知识连连看等方式,增强企业环保意识,表达了企业打好治理污染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查看全部内容及发表评论鎬庢牱娌诲ソ鐧界櫆椋?鍖椾含涓尰鐧界櫆椋庡尰瀛︾爺绌堕櫌鎬庝箞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zy/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