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编者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一董家岭》一书由灵石县文史研充会组成课题组编写,本号将陆续转载其业已定稿的部分章节。敬请阅读欣赏。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一董家岭》作者:遆国宁
第一章古村史往
年月2日,山西省灵石县董家岭村将会永远铭记这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这座极具北方民居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在经过长达几年的抢时间“赛跑”,终于实至名归,成功晋级升位,正式跨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行列。今天,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漫步村中,穿梭于那狭窄陡仄的坡道小巷里,流连于那层窑叠院的青灰建筑间,徜徉于那做工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工艺及寓意深刻的匾额文化中,细心的人们不禁会心生好奇:古村的历史源头在哪里?她有着怎样的历史过往?又是什么样的人文环境孕育出了这样一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传统建筑群落呢?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历史的长河里去追寻,去探索……0
董家岭从远古走来
董家岭村位于山西省灵石县西南20公里处,地理坐标东经°37′、北纬36°42′。这里是千里汾河南流入黄地形最为险要的灵石峡谷南端出口,也是莽莽吕梁中南山区进出汾河河谷的重要通道。整个村子雄踞汾河西岸高岭之上,背依茫茫古塬,当年大禹治水驻地王禹乡坐拥其后,形成壁靠屏卫西北;面望滔滔汾河,三晋南北交通大动脉同蒲铁路、08国道从山下贯穿而过,千年古关南关镇尽收眼底;而向南不远处,就是农业发达、人烟稠密的晋南地区。特殊的区位孕育了这里久远深厚的人文历史。远古时代山西中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汾河河槽谷地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是鱼虾河蚌富集之地,而距河不远的山区植被茂密,野生山果种类繁多,飞禽走兽不计其数,丰富多样的食物使这里成为古人类栖居活动的理想之地。考古发现表明,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距离董家岭20公里开外的霍州市永合村、红崖堡村已有古人类活动。这些远古人类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已经懂得用火取暖、烧烤食物。他们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削刮修整骨、角、硬木等,用以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食物,过着原始的共产共享生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中部分人群沿着汾河河谷逐渐向北迁移,行进到今灵石县南关镇一带,在这里受灵石峡谷复杂地形阻挡,转而向东西方向发展。其中向西的一支经过董家岭一带的沟谷通道进入到了今灵石县王禹乡一带,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从而留下了今天灵石县河西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二十世纪年8月中旬的一天,距离董家岭不远的王禹乡中学院内,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开挖学校水塔地基,当挖至距地表米左右时发现两堆相距米左右的石器,这些石器共0件,包括石钺、石铲各件,石刀8件,后经市县文物部门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其中石钺、石铲属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至年,石刀属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年。王禹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出土,为灵石县西南董家岭周边一带是远古人类频繁活动地区提供了直接物证。在中国远古历史中,仰韶文化时期对应的是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对应的是舜禹时代。由此可知,距今至年前,董家岭周边一带已经进入了尧舜禹华夏古文明范围。其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活动中心都在汾河下游的晋南地区,而董家岭周边一带则属于其北部边缘。遥想当年,这里的先民们在“尧天舜日”中华文明古风的教化熏陶下,磨制石器、骨器,烧制陶器,掘地做穴,耕作农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董家岭下的沟谷则是他们进入汾河谷地捕鱼狩猎,转而到达晋南“古中国”统治中心的最便捷通道。 根据上古神话,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大禹还曾多次路居董家岭周边一带。传说舜帝执政时期,洪水肆虐,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于是舜先后派鲧、禹父子治理水患。鲧采用围堵法治水,三年不成,洪水越堵越大。禹接过担子后,吸取父亲的教训,没有急于下手,而是沿着汾河北上,边了解水患灾情边察看地形地势,后来从董家岭通道登上了吕梁山区,在顾村(今灵石县王禹村)看到北面是风浪滔天、茫茫无边的汪洋大湖,于是顺着湖边一路行走,来来回回考察了好多次,最终才发现导致水患不断的原因是附近的峡谷河道过于狭窄,堰塞水流不畅所致,于是他驻守于此,带领当地民众劈山削石拓宽河道、疏导水流。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几年如一日,最终取得成功,留下了“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美丽传说,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顾村改名为王禹村,而董家岭通道则见证了当年大禹治水辛苦往返的忙碌身影。大禹治水,划定天下为九州,包括整个山西在内的北方地区属冀州。在此后的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的汾渭、关东平原,北方则以今汾河灵石峡谷及两侧高山为界,与晋中盆地内鬼方、猃狁等羌戎系少数民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土族方国为邻。《左传》《吕氏春秋》等先秦历史文献在论及上古海内险厄、冲要地势时,有天下“九塞”之说,据一些历史地理学者考证,位居“九塞”之首的“太汾塞”(大汾塞,古代“太”即“大”义)正是今灵石峡谷南口的南关镇一带。由于邻近边境,地当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结合地带,“太汾塞”一带并不平静,一些土族方国经常通过董家岭通道南下侵袭骚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77年,西周幽王在位,他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长驱直入攻入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自己也落得个被杀身亡的下场。他的儿子平王继位后,将国都东迁洛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列国时代。东周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天下诸侯群雄纷争,后世称之为“春秋战国”。其时,五霸之一的晋国开始在山西境内强势崛起。晋国地盘最初在汾河下游今临汾市东南翼城、绛县、曲沃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以后随着历代晋侯南攻北伐东进,领土疆域不断扩展。据《史记》记载,公元前66年,晋献公统帅上军大举攻伐,赵夙驾驭君侯战车,毕万担任车右司职护卫,一口气相继灭掉霍、魏、耿三国,疆域范围迅速扩展至整个晋南地区。霍国即今山西霍州市一带,董家岭周边一带随即成为晋国的北方边境。到了晋景公时期,晋国军队已经越过灵石峡谷山地,将晋中盆地内今祁县、太原等地尽收囊中,今灵石峡谷南口附近包括董家岭一带地区由此成为晋国腹地。 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今董家岭一带先属魏,后归赵。到了战国后期,强秦崛起,其对外奉行“远交近攻”战略,军队经常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进入相邻的赵国。公元前年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实力大减,包括灵石峡谷以南的广大河东地区逐渐为秦国所有。 公元前22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山西境内沿汾河自南而北依次为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北)、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南),今董家岭一带属河东郡,隔灵石峡谷与太原郡相邻。两汉三国西晋时期,介于古界休县(后改名介美、介休)与古彘县(后改名黄城、永安)之间,具体难知归属。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包括今山西在内的北方地区各方势力混战不休,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郡县设置变化无常,灵石峡谷南口一带在战争中变无定数,小小董家岭通道湮没其中,详情不一而足。在这一段长达余年的历史中,随着天下大势的分分合合和封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连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日益兴起,古丝绸之路重要支线——自陕西关中平原出发经由山西汾河流域北上,直达北方草原的秦晋古道也逐渐形成。在这条长达数千里的南北干线上,作为连接晋中和临汾两大盆地的灵石峡谷,其经济、军事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灵石峡谷南段已经设置关卡,和平时期官府在此盘查过往,勘验碟印,战时则是重兵聚集把守的军事要塞。“雀鼠谷”“汾水关”之名开始不断见于此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 雀鼠谷即上述今之灵石峡谷,系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出晋中盆地进入临汾盆地之间的一段狭窄河槽山谷。根据地质学考察勘测,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万年前的地质时代更新世和全新世交替之际。汉魏成书的《水经》称之为“冠爵津”,南北朝时《周书》谓之“调鉴谷”,俗称“雀鼠谷”,意指其崎岖陡仄,峭拔险峻,唯有雀、鼠之类才能穿越。北魏郦道元在其所作《水经注》中记曰:“汾津名,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班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这是关于雀鼠谷最为详备的古文献记述。南北朝后期,北周北齐争战,雀鼠谷及其附近地区随之成为这一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北周建德五年(),周武帝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他派重兵分守雀鼠谷、汾水关及千里径、统军川迂回通道,以阻遏晋阳(今山西太原)齐军南下,战线在雀鼠谷南北来回推移,后来双方大战于晋州(今山西临汾市),齐军不敌北撤,北周乘胜追击,于第二年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周书·武帝本纪》记曰:建德五年冬十月,“癸亥,帝(宇文邕)至晋州,遣齐王宪率精骑两万守雀鼠谷,陈王纯步骑二万守千里径,……柱国宇文盛步骑一万守汾水关……”;十二月,“甲寅,齐主遣其丞相高阿那肱守高壁。帝麾军直进,那肱望风退散。丙辰,师次介休。齐将韩建业举城降,以为上柱国,封郇国公。” 上述历史记载中涉及的“雀鼠谷”“千里径”“高壁”均位于今灵石县境内,有些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它们的具体位置均可确定。“雀鼠谷”即灵石峡谷;“千里径”当地称东山道,是沿霍太山-绵山西麓行进的南北向山道;“高壁”即今韩信岭上高壁村,旧时官府驿路由此经过。据此不难看出,至迟在南北朝后期,秦晋古道在今灵石县境已经形成3条分支线路:一是直接沿汾河北上,经今灵石县南关镇进入河槽峡谷的雀鼠谷道;二是翻越高壁村所在山岭最终汇入雀鼠谷的韩信岭道;三是循东山山脚北上南下的千里径道。三条分支中,最为便捷的当是雀鼠谷道,韩信岭道和千里径道实际上是雀鼠谷道无法通行时采取的绕行路线。3条分支彼此互通互连,互为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交通道路体系,保障了秦晋古道南北行进的畅通,这表明秦晋古道灵石段在南北朝时已经相当完善、相当成熟。 此段历史记载中还涉及一处重要的古关名——“汾水关”,由于年代久远,遗址不存,该关具体地点不详,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一说为今灵石县夏门镇,一说为今灵石县南关镇)。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驻守雀鼠谷的宇文宪是面向北方齐军的第一防线,位置应该在雀鼠谷北段或中段,宇文盛把守的汾水关紧随其后,是第二道防线,大致位置当在雀鼠谷南段某处紧临汾河的险要处。今灵石县南关镇恰好扼守雀鼠谷南口,向东还通过今仁义河谷与高壁韩信岭线路、千里径线路相连,汾水关位于此处的可能性无疑是很大的。 “汾水关”雀鼠谷南段关卡的出现,显示出此时期雀鼠谷道对南北交通的重要性;秦晋古道的分支韩信岭道和千里径道解决了雀鼠谷道路因路面狭窄无法通行车辆、夏秋河水涨溢行人无法通过、沿途厘金税卡盘剥等突出问题,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秦晋古道这条南北交通主干线正在日益走向兴盛,趋于完备。秦晋古道的兴盛、畅通使原来经过董家岭通道进入吕梁山区绕道北上至太原的距离大大缩短,原本行旅不断的董家岭沟谷通道逐渐萧条冷落,成了附近河西山区居民进出汾河谷地的普通山路了。隋唐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雀鼠谷南口一带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日见清晰。公元58年至年,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隋师南下灭掉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宣示国威,开皇十年()二月,文帝北向驾幸并州(今山西太原市),途经雀鼠谷,“傍汾开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乃分置灵石县”(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雀鼠谷南段汾水关以北之地由此尽归灵石县管辖。 李唐代隋之后,作为龙兴肇基之地的晋阳成为北都,与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之间的联系来往进一步加强,秦晋古道日渐繁华。作为交通战略襟喉的雀鼠谷道路上,每隔三十里就设有一处驿站,出现了“驿骑星驰,华轩云凑,往返骈阗者皆中朝名士”(唐萧珙《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碑记》)的热闹景象。络绎不绝的官府往来和客商行旅带动了沿途商业服务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军事关卡“变身”集镇开始兴起,其中位处雀鼠谷南口的“阴地关”尤其热闹。阴地关,其名称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和文学作品,但具体位置不详,灵石现存最早的明万历版县志认为,“阴地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即今南关镇”,并明确说,“旧志载仁义镇为阴地关者误”。该地由于扼守雀鼠谷南口,战略位置异常重要,战争时期一直是重兵云集,盛唐时期这里还是灵石、霍邑、汾西、温泉(古县名,唐初设置,曾长期拥有雀鼠谷河西之地)四县交界之地。特殊的区位优势,纵横发达的交通,往来不断的商旅让这里逐渐成为附近一带的区域中心。此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先后巡幸太原,雀鼠谷里队伍浩荡旌旗飘扬,景象蔚为壮观;崇徽公主北上和亲,徘徊阴地关头,心中哀怨难遣,留下了抓痕石碑;李商隐、张祜、李山甫诸多名士旅途往返、浅吟低唱,离愁别怨写满了诗篇。其时,阴地关对面高居西山之巅的董家岭究竟有无人员居住,我们至今尚不得而知,但那岭上的萋萋芳草、山道上的匆匆行客应该是见证了雄关古道的热闹繁华! 纵观远古至唐数千年的历史风云,董家岭虽弹丸之地,寂寂无名,但由于地处南北通道灵石峡谷南口附近,承担着河西吕梁山区进出汾河谷地的通道功能,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随着古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必然吸引人口前来定居,从而导致村庄的出现。本期责编:梁志友张文俊赵希望张文平
张瑞平王建川任恒旺赵志灵
文章来源:灵石文史美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遆国宁,教育系统档案工作者,山西省档案学会会员,灵石县文史研究会会员,工作中致力于校史档案编研和地方文史研究,文章散见于《文化晋中》《灵石文史》《灵石政协》等刊物,参编著作有《灵石一中校史》《美丽回声》《冷泉烟雨》。
发现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jt/1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