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7之文化霍州——故乡的窑洞(荐读

FM107之文化霍州——故乡的窑洞(荐读

来源:霍州广播电视台发稿人:朱会明

父母亲都7十多岁了,还住在老家的旧院里。

院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没法考证到底传了多少代。院子是个土院,有点搁在半山台上的感觉。里面原有7孔窑洞,坐北朝南四孔,坐西向东3孔,父母住在坐北朝南的东边的两孔里。西边的一孔住人,东边的1孔当厨房,放点杂物。院子的北靠山很高,有五六十米。西面靠山的坡头也在23十米。院子的前面往下是二十多米的土崖。院子的大门在东南角,一条几十米的坡路与下面的大路相连接。我们小的时候,大门的设施都好着,只要把大门锁上,外人是进不了院子的。由于院里其他窑洞的产权分属几家所有,加上,年轻的一代都不爱住土窑洞了,都建钢筋水泥的砖瓦房搬出去住了,所以,从外面看,院里的窑洞有些陈腐,其他的窑洞可以说的上有点破烂。我给父亲谈过几次,我让他搬到弟弟家或我家,但是,说不通脾气有点倔的父亲,看着他挺乐意的模样,也只能暂时如此了。

土窑洞的优点是冬暖夏凉,恒温恒湿,用现在的名词是最环保,最低炭,最自然的人类居所,他是黄土高原生活的先民给人类留下的一笔最大的物资财富。夏天的时候,外面天气酷热,酷暑难耐,回到土窑洞里,他的那种来自天然的凉爽能马上把你的疲劳和酷热赶到九宵云外,如果你想睡上一觉,不盖点被单是万万不敢的,要不,你马上就得找医生看感冒。到了冬季,窑洞里的炉灶和大炕就发挥作用了,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前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他们奇妙的利用热冷空气对流的原理,把炉灶和大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炉灶的烟道从大炕的下面经过,再从外面的烟囱排出去。炉灶做饭时产生的热量,就把大炕的炕皮烧热,即便是数九寒天,再加床棉被,也是不会感觉到冷的。这个二次能源利用的专利不知道属于那位黄土高原的先人?最精致的是,火炕下的烟道还有一个先进的设计,一般的烟道都是3道,而在和炉灶相接的地方它是有两个独立的接口,最里面的一条是一个单独接口,外面的两条是一个接口。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温度的不同需要。年长的,不怕炕热的,就全通着,满炕烧,睡着舒服。年轻的,做早餐时烧一次满炕火,做晚餐的时候就把外面的两条烟道堵上,只烧里面一条,睡觉的时候,头冲外,脚朝里,人睡着不冷,身体还不上火。现在我们看这个很普通的设施,好象没有甚么特别之处,但我们的先人在从原始社会向现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他们所走过的每一步,又未尝不是现在的“嫦娥奔月”和“天宫一号”呢?

听父母讲,由于祖辈家里都是穷人,爷爷当年在邻县的一个小山村给一家大户人家当长工,快四十岁的时候,才从人贩子手里买的奶奶,(奶奶当时是被她的一个亲戚出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出身在爷爷当长工的那个小山村。父亲小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完全的小学教育,只是在私塾里和别的小孩一起断断续续听过一些课程。懂事了以后,父亲本打算自己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干活,让叔叔读书,好改变家庭的状态。但是,叔叔不喜欢读书,每天上学的时候,把书包1藏,和别的小孩玩去了。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后,还打了叔叔一顿。再往后,父亲看叔叔确切不愿意读书,他才下决心,自己去读书,担当起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

为了参加一个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当时年龄还不大的父亲和同村的一个火伴,带着家里给准备的干粮,一天能走上1百二十多里山路。没能考上,不灰心,继续寻觅机会。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终究考上了邻县的1所名牌中学。听他当年的一名同学讲,父亲刚入学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父亲很用功,很刻苦,后来在班里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接下来,父亲的原单位到学校招工,由于父亲在入学时斟酌自己的家庭状态不是很好,填报的志愿是:“学制短,参加工作早,本人不怕吃苦”。所以,学校推荐了父亲,父亲从此走上了光荣的地质工作的岗位。

父亲再和窑洞结缘是在工作6年以后,六十年代,当时国家正是困难时期,1纸“暂时回乡支农”证明书,把和父亲他们一起建设祖国的多少热血青年放回了老家。当时,父母正好要结婚,自己家里又没有象样的住处,没办法就在他人的院里找的婚房。快要生我的时候,父亲看实在没有办法,自己的孩子不能生在别人家的院里啊,就把自家的一个圈羊的窑洞往大着挖了挖,用泥巴糊糊,做了个门面,就搬回去了,就是在这个羊圈窑洞里,生了我们姊妹三人,而这个羊圈窑就是现在父母当厨房的窑洞。

西面的1孔(也就是现在父母住的这个)当时是个破烂窑洞,由于多年没有人住,坍塌的已不成窑洞的模样,到了几年,我10几岁的时候,父母肯定也是斟酌,孩子大了,也得给他的孩子准备婚房了。所以,做了一个春季的糊基,(黄泥里和上麦节,做出来的泥胚),又拉了一个冬季的石头,在第二年的春季,请的工匠师傅,自己家人做小工,把那个窑洞托圈出来。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个年代,那已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了。

如今,已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家走到院里,听到父亲用他自制的三弦琴在悠闲一曲时,我的心里会有一种很宽慰的感觉。吃着妈妈特地给做的酸菜拌面时,这铭刻在骨子里记忆中很熟习的味道,会让我产生太多太多的激动。这窑洞,这面,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多么熟习的身影,陪我多少年风和雨,历来不需要想起,永久也不会忘记……”晚上睡在父母的炕上,和妈妈唠叨唠叨家里家外的时候,又能找到儿时的那种久违的幸福。随着父母入眠的鼾声,童年的趣事记忆犹心,而更多的思绪也会涌上心头。我们可以自豪的告知当年的羊圈窑,您当年遮风避雨见证第一声哭泣的幼小生命已长大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为家庭做着自己应当做的贡献。我们在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我们在努力回报社会的培养,我们更感激您的忘我接纳。从您那里走来的我们1母同胞姊妹三人,将把血浓于水的深情刻在自己的骨头里,发扬光大。虽然我们已都具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窑洞”,其中不乏中国最大城市里的“窑洞”。但是,我们永久不会忘记这属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窑洞”。由于它承载了父辈一生的辛劳,也承载了我们欢乐美好的童年。

凡霍州电台广告客户都可在“霍州之声”

平台免费发布相应的广告图文信息,

视频广告仅收制作费

霍州电台广告部、总编室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有什么方法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ly/2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