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姓狐的人吗?”“大概没有。”“真有真有,洪洞县里的确有。”洪洞县城正西25里处的半山区里,有村名曰“涧西”;该村坐西朝东,避风向阳,西、南、北都是山,唯东面临一涧河;与三教、宋家沟、姚头、万安、韩家庄、杨家庄等村为邻,耕地约亩;多口人,以“狐”姓占绝大多数。《百家姓》一书列姓,并无该“狐”;新中国成立后数经人口普查,全国各地几乎没有狐姓人,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万安镇内的这个涧西村,独留有这么一枝。一 美好的图腾原初的人类社会,普遍地存在过图腾时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年出版的《山西名人》一书里,介绍有位古今伟人,第一名就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他出生于公元前年,是其父晋献公为世子时生育的第二个儿子;当年晋国公室内讧,曲沃与翼两个对立政权相互争战,其父归属于“曲沃”系。昔年的曲沃在今闻喜县境内,相对的略偏西,实践中遂与包括今汾河以西的一些小国等结盟。在这些小国里,就有重耳母亲娘家方国在其内。重耳的外祖父姓狐名突,两个舅舅狐毛与狐偃,表弟狐射姑,都是这个小国的领袖人物。“狐”姓的存在,最少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的姓氏虽然多,但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上古时代的姓氏,多依其尊奉的图腾而定,狐姓家族也是以“狐”兽为其徽铭的。当初他们所以选择“狐”兽为自己的旗帜者,也是取其优越于其他事物而为之。学者们认为:
一、狐姓源自于动物“狐”,上古时期曾广泛而长期的存在过对狐的崇拜。之所以如此,是古人在长期从事游牧与狩猎的实践中,对该种动物天性取得深刻认识的结果。二、狐是一种灵性动物,其本身有三大优势:头部锐前丰后,是其谦逊谨慎、灵活机智的生态构成,成语“狐假虎威”,是这一本能的缩写;皮毛呈金黄色,是其尊贵的貌观,成语“狐裘羔袖”,则是对此的形容;该兽所有成员年老怀古,临终时头部均朝向自己诞生的方向,以示归祖。《礼记·檀弓上》云:“狐死,正丘首,仁也。”成语“狐死首丘”者,是对其仁德的高度肯定。三、当初选取以狐为其姓氏的人们,是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手段的有虞氏部落。一种旗帜的确立与高举,是这一群体人们的精神表达。当年的狐姓先祖们,就是以狐兽品质为自己精神的,从而区别与领导着其他群体。他们都曾以“狐”为荣为豪。狐,就是他们所崇奉的图腾神,也是春秋时期今晋南地区内一个小国的名号。二 多方文化汇一身《春秋左传注》里,有不少章节介绍过重耳的一些情况:《庄公28年》,即晋献公11年载,献公为世子时,曾“娶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僖公5年》,即晋献公22年载,其太子申生被迫自缢,晋献公又派寺人披前往蒲城捕杀重耳,重耳“踰垣而走”,向其舅氏国逃亡,“遂出奔翟”。《僖公23年》,即晋惠公14年,当再次回顾此节事时,则写成“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重耳投其母家,“遂奔狄”。在同一本典籍中,对重耳外祖父家族的那块大国土,既能够被书之以“狄”,也可以写之成“翟”;从而可知,在古籍里,“狄”与“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假,并不为误。二字古时同音中国的史学和民族学界的学者们早己指出,我国古代居民,曾存在有夷、蛮、夏、戎、狄的不同。由于种种原因,这五方面的民众,也在不断的渗透交变着,逐渐形成一个共同的“汉”民族。重耳母家存在的“翟”与“狄”双重名称,说明就在他们身上,已集中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翟”归于东方鸟俗氏太阳系统,“狄”属于西方兽图腾太阴系统,他们都是汉民族的组成来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上古以“翟”或“狄”命名的方国很多,不完全统计,在《史记》一书里,涉及到它们的内容《晋世家》六处,《魏世家》五处,《齐世家》四处,等等,计约五十多处。“翟”从“羽”,禽鸟类的象征。《说文》:“翟,雉也”,就是今临汾市尧都区、洪洞县等地人们所说的“山鸡”或“野鸡”,一种相当珍贵的飞禽。将其遗落的长尾系之于杆端,是古代宫厅歌舞的必需导具;旧时唯皇后的舆车上方允许饰插翟羽,其他人不得配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三国演义’人物绣像》一书里,公孙瓒、周瑜、姜维、许褚、太史慈、马忠等高级将领的冠顶上,均饰以翟羽,是英雄们特别的专饰品。古装戏里的豪雄们多于帽顶上加长翎,是这种翟羽的艺术化。《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介绍,西方天帝少昊帝喾举办大型音乐会,曾令“凤鸟天翟舞之”以助兴。这里的“天翟”者,就指明是凤凰鸟。在中国的上古神话里,虞舜就是一位人身凤首的圣者,也被称作“天翟”。在当年母权制的时代里,“翟”氏族及其邦国的社会地位很高,归于领袖范畴。“狄”从“犬”,猎犬与家犬都是游牧氏族和狩猎民众的得力助手,它们敢于跟恶狼猛虎博斗,关键时刻舍身护主是它们的天性,俗语“好狗护三院”和“狗是忠臣”等,是对其美德的颂扬。民间传说中天神杨二郎的贴身靠哮天犬,为主人建有不朽功绩,遂成为十二地支中卫国祐民的象征“戌”。古人曾写诗颂之曰:“九月河魁性最刚,一年于此物收藏。洪炉巨火能成就,钝铁顽金赖主张。海窟冲龙生雨露,山头合虎动文章;莫道天罗生迷津,心底无邪自坦然。”以“狄”为名的氏族,是古代西部龙兽文化的重要部分。今临汾市、晋中市、长治市一带上古时期的先民们,多为兽文化与鸟文化的联合体。“狐”姓人既属于“翟”,也归于“狄”,他们是集多方文化优点于一身的仁德家族。三 楷模之神狐氏家族对祖国,特别是对晋国者,贡献较大,是一个出了神灵、并非一般的家族。当年晋国统治集团内讧连年,民不聊生。重耳自中年时期就被排挤出国都,先后在多国多地流亡,渡日艰难。在这期间,以其舅舅狐毛、狐偃,表弟狐射姑三人为首的少部分随从,与他同患共难,伴随二十年左右。其间,重耳的外祖父狐突,为支持子孙们的正义行为而惨遭杀害;对重耳流亡十九年中的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多由狐毛等三人议定。诸如,始则逃离蒲城,奔赴翟国;十一年后,劝重耳离翟往齐;在齐国,他们又与姜氏合谋,醉载重耳离齐远走。重耳归晋称君后,他们又劝其选拔人才,鼓励农桑,废除杂税,很快的使晋国摆脱穷困,步入富裕;又在原二军的基础上建立了上、中、下三个军。他们又力排众议,劝晋文公坚定地勤王室,救宋国,实施晋楚城濮决战、并取得奇迹般的胜利,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促使晋国成为春秋一霸,从此强盛了数百年之久。史学界普遍认为,狐氏家族的忠诚、努力与智谋,是晋国掘起发展的重要因素。狐氏家族在精神上对重耳的教育、影响和感染也极其深刻,使他在道德和人格上,都能有超人之处。他们的这些思想与言行,对广大中国人民也具有样板、典型和楷模的教育作用。狐氏家族的代表形象,是重耳的外祖父狐突老人,他的全局精神,坚持原则不易的精神,困难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国家至上、事业至上的忠诚精神,大难当头勇于牺牲的精神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感触与影响。在许多文人学者和民众的请求下,宋徽宗赵佶于宣和五年(),册封狐突为“护国应利候”;后又在当年山西省巡抚曾国荃的殷切请求下,清代的光绪皇帝于年下诏,册封狐突为“灵弼护国应利侯”,属于全国性法定如期必须祭祀的重要神灵之一。不完会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建有以狐突为主神而祭祀狐氏诸先人的神庙座,其中吕梁市50,太原市39,晋中市39,临汾市5,运城市5,石家庄市2,焦作市2……。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与晋中市平遥县洪善镇郝洞子村的两座狐突庙者,已被国务院第六批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狐氏家族的社会影响和威望,可见一斑,非同一般。四 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大局而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至生命,是中国人民所敬仰的高贵品质之一。文公与其子襄公当政时期的晋国,一派兴旺景象,这也正是狐氏兄弟们辅政用事时期。当重耳父子和狐偃兄弟相继谢世后,为迎立新君,晋国的朝臣分裂,形成以狐、赵二氏为首的两大对立派,闹出多起重大的人命惨局。如若再继续对峙地闹下去,将会给晋国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有违于他们狐氏家族的初心。在这危机关头,狐氏一方的领衔人物狐射姑,年迈稳重,出自对晋国的热爱与高度负责,他跳出这一是非圈子,携带妻室儿女主动出走下野,隐姓埋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退让举措,主动的牺牲了自己,为晋国带来重新安定团结的生气;同时也给狐氏家族及其亲近的人们,形成灭顶之灾的惨局。他们被迫害乃至被屠杀的后果,可想而知之;从此,狐氏家族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有人将他们比作“耶稣基督”,也有人说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的普洛米修斯。中国社会以后出现的苏武、岳飞、文天祥、袁崇焕、于谦、谭嗣同等为顾全大局而牺牲自身的爱国志士们,多以他们为精种支柱和校仿的偶像。他们曾经给许多人以勇气、力量和方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的于谦对那些勇于牺牲自己者的歌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句,是毛泽东主席对那些明知要吃大亏或必死而不逃避者们的赞扬。这其中也包括有狐氏家族的先辈们。五它在哪里?北距吕梁市交城县城65里有一“狐爷山”,山上有宋代景祐年间创建的“狐爷庙”;太原市清徐县城南也有一“狐突庙”。此二庙主祭的就是春秋晋国狐突,都香火旺盛。曾有不少学者把这一带定为狐氏家族的根祖之地。不过,若依明末学者顾炎武先生的考证,周代的晋国,在晋文公身故一百多年“魏绛和戎”成功以后,其所管辖的范围,才由北突破今霍州市,而后逐步深入于今晋中市、大原市和吕梁市的。晋献公、晋文公时期,对这些地方都鞭长难及,狐氏家族也绝不会“故居”于彼的。但是,此说也绝非空穴来风。自汉唐以来,长期的存在一种把当初对唐叔虞的始封之地,定在今太原市汾水以西的晋源县境内的成论,人们还在那里建造了“唐叔虞祠”,唐太宗李世民甚至亲笔为这里书写了《晋祠碑》。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将重耳母家设定于这一带者,也可以理解。随着近年来考古事业的进展,太原市为唐晋之源的论说,早已被彻底否定,由此而附之的其它一些传说等论者,也被学界和民众所抛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尚可以续承,若仍当作信史者,则已经过时了。当年的“狐氏之国”在哪里呢?《左传?僖公16年》,即前年,晋惠公七年载:“秋,狄侵晋。取狐、?、受铎。涉汾,及昆都”。古“狐”国于此出现。这是一场由当时狄国的另一部分人对晋国都城曲沃(今闻喜县境内)进攻的战事,他们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进军;在向东渡过汾水之前,于汾河之西经过了狐、厨、受铎三个小国之地,才涉渡汾水而到达今襄汾县的西北部、古昆都。依古三十里左右便可能为一国的贯例,该“狐”国当位于距今襄汾县西北隅处、八十里至一百一十里左右的区域范围内,就是今洪洞县境内的西北部。与今交城县和清徐县者,相差数百里之遥。当年的“狐氏之国”确实有,是在今洪洞县境内。六特殊地名的说明由李学智老先生主编,于年11月出版的《舜耕历山在洪洞》一书中,收编入笔者撰写的《负夏在何处》一文,其结尾处云:“负夏这块地域,凭理而论,当是如今洪洞县汾河以西的历山及其周边一带。”至今仍坚持此观点。帝舜是被帝尧与孔夫子都盛赞为“圣”的古代中国领袖。国内大凡以“圣王”二字命名的村、镇、庙、台等地者,多为纪念帝舜的,特别在今临汾市域内,更系如此。此类庙宇在今洪洞县境内计有二十多处。此外,明姜镇有圣王头村、圣水佃村,左木乡正西处有圣王节村,龙马乡南有圣王坡村。这些村庄里,都有当年“天翟”帝舜的传说与遗迹。年11月出版的《洪洞县地名录》,其内与“翟”相关联的地名有:刘家垣镇的翟山村,雕底庙村;山头乡的翟头村,西翟头村;左木乡的翟村,上翟庄村,下翟庄村。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现象,其它县者,极少存有。须要指出的是,数千年来的风云变幻、阴错阳岔,不少地名已脱离了其原汁原味;但稍加探究,仍可发掘出不少上古狄与翟的痕迹。如:赵城镇东北十多里处的耿峪村,在其数百户人家中,狄姓人占了很大的比重。据该地老人们说,该村本名“翟峪”或“狄峪”的,后来才改为“耿”,但发音仍为“翟、狄”。洪洞县城西北方向的今日之“堤村”,是乡政府机关所在地;若依其周围各村的名称分析,该村当初也当名为“翟村”或”狄村”的。这说明,今洪洞县的西北部,与古狐国和狐氏家族,存在有必然的联系。七涧西村的狐姓人如前所说,狐突裔人的踪迹,目前已很难寻觅了。涧西村的这一支狐姓余脉者,虽为实难得,却来历已久。由洪洞县人民政府编印的《洪洞县地名录》载:“据年狐氏家庙醮盆记载,涧西村狐姓为多,原从陕西省迁来,依姓氏而名狐家庄。清光绪三年災荒期间,人口死亡很多。后迁进不少杂姓人家。依地处涧河之西,改名涧西。”据洪洞县曾流行过的另一本《村名地名》小册子介绍,明初时一狐姓人家领四个孩子来此居住,繁衍生息,安居下来,形成村落,定名“狐家社”,以后才改为“涧西村”。出生于该村的学者狐玉林先生介绍:“村民祖辈相传,涧西狐姓由一中年妇女,领着四个儿子,在此建村立祖。”村民们一向称她为“娘娘”;依洪洞县方言,意为“老祖母”。以上三则信息表明:一、该村的狐姓人,由一位老祖母生育而来,其丈夫者不见于文字与传说之内;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上古婚俗的表达,其起源可追溯到母权制的史前史时代,距今五千年。二、其四个儿子的“四”者,是个概数,意在众多,不必以“四”为局限。三、其来自“陕西”者,是表明该狐姓人血统里,不仅有东方鸟俗“翟”民的因子,也含有西方龙兽“狄”人的因素。重耳母亲姐妹二人名为“大戎狐姬“、“小戎子”者,从这里得到了答案。是该狐氏家族集多方文化于一身的释辞。四、其初名“狐家庄”或“狐家社”者,是该地原初即名“狐”的上古遗痕,是此地就是《左传?僖公16年》所载“狐”国的脚注。春秋时代古“狐”国者,就是在这里。五、在此建村“立祖”者,表明这里就是上古狐姓人诞生之祖地,这里是天下狐姓人的起源处。六、言他们来此地始自于明初者,乃一种假托。试想,当年明初之时,洪洞县一带人口众多,几次大量的往外地迁出移民;据有关资料载,其中也有迁往今陕西省者;“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俗语,即始于明初。于此大气候里,能有自彼迁来于此的可能吗?七、依这位“母亲”来此地后的作为分析,她是一位有知识,有权威的女雄、女强人、女神。八家族女性祖先神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神’。而部落首长的氏族,则起源于一个更显赫的‘神’。”恩格斯这里说的“神”者,即祖先神。涧西村曾建有八座古庙,它们是祖师楼、三官庙、土地庙、善院、佛寺、老爷庙、圣王庙和狐氏家庙。依当地一般习俗,圣王庙和家庙者,普通村庄里多无所设。规模不大的涧西村出现这两座神庙,引发过不少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wh/1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