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爷树下不争而治

梁衡研究

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也如这院子里的石马槽;第三种就是古树。”

——梁衡

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稀有名贵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今年9月,我们梁衡研究会人文古树创作组又寻访到了一颗古树名木。位于霍州市陶唐峪乡义旺村西南的田间地头有一颗老槐树,树高约12米,树围6米多,要五个人连手才能把它合抱住。据测该树已经有年的树龄了。附近的村民称它为社爷树。

在社爷树的另一边有一条一米深,半米宽的水沟,这便是历史上村民们长期使用过的饮用水明渠,如今已经干涸,杂草丛生。然而这树、这渠却记录着晋南地区“四社五村”用水组织留存下来的丰富的水利文化遗产,如今“用水习俗”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各地天旱缺水,水利纠纷不断,有史以来,因争水发生的大规模械斗不计其数。过去“皇权不下县”,官府没有完全担负起复杂的乡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其主导的解决分水的办法粗暴简单、野蛮残忍,至今洪洞、晋祠等地都流传着下油锅捞钱的分水办法。相传,洪洞郭知县与赵城谷知县,还有掌列(掌管水的人)商议分水,二知县话不投机,打起架来,一人拿的切面刀,一人拿的擀面杖,掌列中间拉架,结果三人同时命归。为纪念三人,设立好汉庙,并立生死词:三人同时命归,有谁光明磊落?洪赵争水数百年,经常大动干戈,曾至一度不通婚嫁。然而对官府都感到十分棘手之事,“四社五村”人民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民间水资源管理机制。通过结社的形式,将五个村庄聚合在一起,和平解决了水资源共享问题,有效的避免了无休止的分水之争。

“四社五村”,位于霍山脚下,它跨越霍州、洪洞两个县三个乡5个村庄。其排列顺序是按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渠路的长短、用水的天数而定的,分别是仇池社、南李庄社、义旺社、杏沟社和孔涧村。孔涧和义旺同属一社,孔涧村迟入四社,称之为村,故这个民间组织称为“四社五村”。五个村,每年轮流坐社负责一年的水规管理,给他们所属和附属的村近万口人提供生活用水。

任何管理都是基于人员、机构和制度三要素。“四社五村”机构设置包括社首、副社首、放水员和村里会计等。其管理人员社首、副社首,一般就是当地乡绅,常代表宗族势力。他们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条件读书受教育,而明事理,这就与蛮横的地痞流氓有本质不同。

而其管理制度就是水册与水例。千百年来,“四社五村”的百姓,视水册为民间至高无上的神圣法规代代相传。据现保存完好的原清嘉庆十五年水册记载:“霍山之下,古有青條二峪各有源泉流至峪口交会一处。虽不能灌溉地亩,亦可全活人民。自汉、晋、唐、宋以来,旧有水例。”水册还对“四社五村”的祭祀时间、祭祀用品、各社水日、交水时辰、违规处置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这是一个带有高度节制、相互忍让精神的水利规约和用水伦理道德,反映了当地民间水利组织因地制宜的变通精神和严守规矩的契约精神,以最小的用水代价实现了和平用水、合理用水的目的。

按照“四社五村”水册规定,每月水日按28日分配,洪洞14日,霍州14日,剩余两日作为给总堰补给或给需水村调剂之用。其中仇池社8日;李庄社7日;义旺社4日;杏沟社6日;孔涧村3日。同时水册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祭祀之日。清明节前一天,“四社五村”便开始传送鸡毛信。“四社五村”虽已千年,但从古至今,鸡毛信从未间断,送信者不管刮风下雨从不停歇。鸡毛信上粘有三根鸡毛,表示十万火急,各社首接信后,不管遇到什么天气,都要按时参加祭祀活动,不得有误。

社首们吃完祭饭后,按顺序在龙王庙里的龙王爷面前三叩九拜。随后社首、副社首、上社的放水员和主社的放水员及“四社五村”的总放水员,一并沿渠步行到水源点至分水亭一段的总堰上,检查上社去年维修水利工程的质量。祭祀会议由主社社首致词,宣读当年水规制度,征求“四社五村”其他社首的意见,上社说明上年工程项目与经费开支并交接账目;社首们讨论检查结果并提出批评建议,主社根据“四社五村”的讨论结果,提出安排本年工程摊派方案和具体的预算。

水是百姓的依赖,水是百姓的命根子,靠下油锅争水,靠人命换来的水规、水例,毕竟不是建立在合理的分配原则上,人们敬畏一时,时间一长还是纷争不断,不能长治久安。“四社五村”千百年来和平解决了吃水问题,从未发生过暴力争斗。他们如何做到让人们长期敬畏和遵守这种水利制度,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四社五村的管理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它纯粹为民间管理,涉及二县(市)三乡(镇),跨县自治,官方概不涉入。采取民主议事,制定了合理的水利与分水制度,这是根本。其次是严厉的惩治威慑,“庙前打死庙后埋”,对于不遵守水规的人,就是当众责罚,而且打死人不偿命,这是任何规矩得以执行的保障。最后是利用宗教祭祀仪式进行反复的宣传和强化信念。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中,社首隆重宣读水册内容,并且规定任何人不得自作聪明增减水规一字,使水规显得无比庄严神圣。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四社五村”符合先进管理机制的基本特点,就是公平、民主、法制以及宣传到位。

梁衡文学社社长胡中华与杨德兴、张福义、郭思红合影于社爷树下

位于义旺村边的这颗社爷树,是“四社五村”的象征。传说是各社首为了纪念“四社五村”的成立,也为便于放水员、巡渠员能在树下纳凉休息,在渠边各栽了一棵槐树。没想到几百年的生长,五棵树竟然交织长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粗壮的主干,甚至把树间的大石头都包溶进树身。而主干上又分别长出五个分枝。这五个分枝,象征着“四社五村”的五个村庄团结一致,治理一方水土的和平共存精神。这里的泉水养育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乡民。社爷树历经风雨洗礼,目睹历史沧桑,一直坚韧茂密地生长在那里。它见证了“四社五村”的时空变迁,千百年来不争而治的智慧,已经变成了百姓心中的一部史诗。

当我们在社爷树前合影时,同行的研究会会员也不禁发出了感叹,社爷树周遭环境如此简陋,一间破败的民房盖在树旁,不伦不类,一圈走形生锈的铁栅栏让人感到更像是对社爷树的囚禁。四周是田地和荒草,再无可供观赏之物。当地人为何不把那21通水例碑刻都集中到古树周围,再盖个展览馆,把水册簿集中展出,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基础,好好建设一个乡村古树公园呢?即使不能发展为盈利的旅游景点,至少让当地村民有个精神寄托,有个留住乡愁的地方。同行的老杨摇头说到,现在种地收入极少,弄不好还要赔钱,这里的一些地势也不太适合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甚至有的农民宁肯土地长期抛荒,也不种地。村里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谋生,剩下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群体在村中留守,基本上就是“空心村”,“人走房空”,谁还顾得上建设乡村公园?

我多么希望,当地尽快建一个社爷树公园,让那颗老槐树风光起来,让更多的人来参观朝拜。既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发明创造出“四社五村”这样高明的用水管理机制,那么,面对新形势下的城镇化、人口的迁移、农业、农村的衰落,我们当代人就一定能发展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让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头部白癜风图片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管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wh/3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