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照片档案rdquo中

征文选登之五

“照片档案”中的那座桥

杜彩萍

作者:杜彩萍

在霍州市档案馆工作近二十年,接触、整理、保管了无数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关于汾河桥的四张照片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它们分别是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新世纪四个历史阶段霍州市鼓楼西汾河桥的照片。

五十年代汾河渡口

年的汾河渡口这张照片,摄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第二年春。洪水波而不惊,小舟横渡。这十几位穿着朴素的人,不经意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是活着的资料,它告诉人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东出西进,要过汾河只能渡船。

我出生于霍州市白龙村,是汾河岸边最大的村子。渡口就在村前。听老辈人讲,千百年来,河西人进城在渡口坐船是唯一通道。白龙村距离县城只有5华里,春秋冬三季,渡船很顺利。若遇夏季洪汛期,则不能通过。

一条汾河,横隔东西,仿佛天堑。

七十年代建设中的汾河桥

摄于年这张汾河照片是一座窄窄的小石桥。

其实,听村里人讲,最早的汾河渡口桥是一座软桥,即钢丝铺上木板,尽管很危险,但解除了河西人的舟渡之难。尽管时间不长,但全村人包括河西地区甚至汾西人,在这条颤悠悠的桥上走过,都留下无数乐趣。可惜这软桥没留下照片,河西渡口的历史,失去了宝贵的影像档案资料。

这座小石桥,虽窄虽小,但承载了河西人十几年的便利,免除了人们的舟渡之难。

八十年代汾河桥

摄于年的这张照片,刊登在《临汾日报》上,桥很壮观,照片角度很精巧,映衬在一片绿叶之中,是霍州发展中的标志性建筑。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祖国在发展,霍州在进步,汾河桥也在改变。

跨入新世纪的汾河桥

第四张照片是汾河桥重新修建、扩建后的新面貌,照片上彩旗飘扬,鲜花飞舞,很是壮观气派。

这座桥成为河东、河西人们对汾河行路难永远结束的宣告,使汾河的渡口、小船、钢丝桥永远地变成了人们脑海中的记忆。

在工作期间,由于地缘关系,我时常把这几张照片摆在一起,反复对比、揣摩,从中要领悟感受着什么!

从我记事起,在汾河桥上,不知走过多少回,多少次,汾河桥是河西人永远离不开的。每每过桥返家,站在桥上,低头看到汾水,由绿变黄,由深变浅,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概念,更多的则是汾河桥由小变大,由窄变宽,从中感觉出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

七十年的时间,新中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变化翻天覆地,人人即可感觉到。而这七十年的时间,汾河渡口桥的变化,又何尝不是河西人乃至霍州人记忆中的发展与变化呢?

作为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一种光荣的责任。从档案中感受到自己切身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光荣。

作者:杜彩萍

排版:杨哲

核稿:刘亚玲杜黎明

责编:霍州市档案馆

//霍州档案//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xs/13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