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鼠谷与韩信岭秦王岭

北京白癜风价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雀鼠谷河道

灵石地处三晋腹地,东西两山对峙,南北一水中流。东西两山是指太行山与吕梁山,特别是雄踞夏门三湾口的韩信岭和秦王岭,它们隔汾河而相望,控山川之形胜,扼关塞之要冲;南北一水是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特别是贯穿灵石全境的雀鼠谷,它北起灵石冷泉关(今冷泉村),南至灵石阴地关(今南关村),全长一百余里,特别是夏门三湾口段,是汾河流经山西东西两山最近、南北河道最窄的地方。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雀鼠谷及韩秦二岭独特的地域文化。

雀鼠谷河道   雀鼠谷山高水深,沟壑纵横,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唐《高壁镇新建通济桥碑记》称此处为“河东军务之要津”。从西周尹吉甫与猃狁的战争,到春秋战国强族相攻;从秦将蒙骜攻赵平定太原,到汉高祖刘邦亲征陈豨,这里发生过太多的战事。特别是南北朝、隋唐时期,这里成为两国交兵的主要战场。《读史方舆纪要》记有:后周建德五年(),周主邕攻晋州军于汾曲,分遣宇文宪将兵守雀鼠谷;隋大业十二年(),太原留守李渊破贼甄翟儿于雀鼠谷,十三年,李渊起义兵,由西河入雀鼠谷;唐武德三年(),刘武周陷介州,唐将姜宝宜等战于此,兵败被擒,既而世民击武周,追破其将宋金刚,宿于雀鼠谷西原。至今在夏门村后的山坡上仍依稀可见当年李世民征战、寄宿过的古迹遗址,老百姓称之为龙头岗。之后辽金入侵,元灭南宋、朱明复兴、满清平叛,以及西太后南下避难、革命军北上抗日,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冷泉关遗址,今冷泉堡堡门雀鼠谷

雀鼠谷,古称冠爵津,今名灵石峡,之所以俗名雀鼠谷,意为峡谷窄得连雀鼠都很难通过。汾河在这里流程约50多公里,落差达余米,形成崎岖陡仄、辗转盘回、山崖壁立、流水湍急的形势。《水经注》描述这里:“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雀鼠谷,沿途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冷泉关,是雀鼠谷北口,建于一度作为小灵石县政府所在地的冷泉镇。冷泉镇,隋唐时建有冷泉驿,李商隐一首《寒食行次冷泉驿》晓谕天下;五代时建有冷泉宫,后唐明宗巡游下榻于此,清嘉庆版《灵石县志》记载详明。明清时所建灵石公馆、察院、巡检司、冷泉铺、冷泉墩,设营伍、驻兵马、传信息、递文书,使古镇盛极一时,这些建筑今虽已毁,遗迹犹存,文化犹存。明代据险自卫、防匪御寇的冷泉堡,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尤其是明代灵石八景之一的“冷泉伏脉”和清代灵石八景之一的“冷泉烟雨”,长期以来闻名遐迩。年8月22日,冷泉村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列为第三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年7月22日,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部汾水关,建于大禹治水所凿之三湾口处,是雀鼠谷最为险要的地方,韩信岭居左崖高万丈,秦王岭峙右壁立千仞,原有鲁班寺、子夏祠、韩信墓、老生寨、贾胡堡、雁归亭、照碑滩等古迹。雁归亭在隋唐时盛极一时,照碑滩到清代旧貌仍存,南侧唐大中三年()《河东节度使王宰碑记》,楷书遒劲,自叙其升迁之故与往来之由;北侧唐咸通十三年()《高壁镇新建通济桥碑记》,笔法苍老,除记有建桥始末外写道:“粤兹雄镇,实河东军之要津。封接蒲城,当舜夏墟之旧地,有关曰阴地,有亭曰雁归。固晋川之一隅,通汾水之千派;金流汹涌,林麓森沉;东控介峦,西连白壁;峰巅万仞,壁峭千寻;足食足兵,有威有固,则代郡雁门何越之有?至若驿骑星驰,华轩云凑,往返骈阗者皆中朝名士,悉息驾于雁归亭未尝不题藻句、纪年代也。”阴地关,是雀鼠谷南口,位于灵石南关村,两山隔河,路悬一线,历为交通、军事防御重要关卡和主要战争战场,原有唐大历四年﹙﹚刻石《崇徽公主手痕碑》,记载崇徽公主身世及为国和亲事。清嘉庆版《灵石县志》:“手痕碑,在阴地关。唐大历四年,以崇徽公主出塞,道出汾州,以手拓石壁,遂有手痕。旧立有碑,今已漫灭,独其手痕至今宛然。”“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国势大衰,面对少数民族的不断骚扰,极力避免正面冲突,屡屡采用和亲之策以求一时安定。崇徽公主下嫁回纥,沿汾河乘舟北上路经于此,思想起此一出关,天隔南北,永别故土,酸楚悲凉和无奈难以言表,遂弃舟登岸以手拓壁,留下纤纤手痕,一以示对家乡的最后告别,一以表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版《辞源续编》:“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淡烟笼著恨长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董逌广川书跋:大历四年,回纥请婚,崇徽公主降可汗,道汾州,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今灵石有崇徽公主手痕碑。崇徽公主,盖唐仆固怀恩女,没入后宫封为崇徽公主,下嫁回鹘可汗,道汾上托掌石壁遂以传后。岂怨愤之气盘结于中不得发,遇金石而开者耶。”

汾水关遗址,今夏门村西口

  雀鼠谷古道,是灵石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南北通道,它沿汾河由栈道与山边石径连接而成,兴起于商周,繁荣于秦汉,鼎盛于隋唐,自古为南北交通咽喉。《山西通志·外贸》:“灵石为山西古代三大都会之一,是来往于邺、晋阳、洛阳、长安之间的要冲,为商贾必趋之地。”位于鲁班缠附近的贾胡堡,就是因西域商人聚集居住贩卖货物而得名。明万历版《灵石县志》:“鲁班缠,在县西南三十里。地极险峻,上有寺,相传鲁班所修,故以为名。”《资治通鉴·隋记》:“义宁元年()秋七月壬戌,唐高祖李渊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括地志》:“汾州灵石县有贾胡堡。”“贾”在古代指“坐商”,而“胡”则专指西北少数民族。《山西通志·外贸》:“汾州灵石县贾胡堡,就是因西域商人常聚集居住在该地贩卖货物而得名。那时外商假丝绸之路之便来到山西,其目的都是为了易换丝绸西运,以此获取巨利。”《中国交通史料汇编》注释中有“清末,西人在山西霍州灵石地方掘得罗马古铜钺十六枚,钺面镌文盖悉为罗马皇帝梯拜流斯时代所铸(相当于中国西汉末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灵石商业兴起较早,而且说明已开展了对外贸易。近贾胡堡尚有胡家圪塔、胡家岭、卖饭岭等地名及溜溜窑等,均为古代“胡人”往来经商居住遗址,可见早在汉代雀鼠谷古道就已成为商旅往来咽喉繁华之处。

雀鼠谷河道   雀鼠谷河道,是古代汾河漕运最为险要的地段。汾河的漕运史非常久远,最早见于《左传》记载的僖公十三年(前)通过汾河的“泛舟之役”。《山西大典》亦云:“早在春秋时期,汾河就已通航。”汉武帝率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也曾“泛舟汾河”,并作《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之句。到隋朝,汾河的航运进一步发达,隋开皇三年(),长安仓储空虚,诏漕汾、晋之粟以给京师。《晋乘搜略》:“漕舟由渭入,由河入汾,以漕汾、晋也”。开皇十年(),文帝乘舟北巡,在此傍河开道获瑞石,因置灵石县。唐开元十一年(),玄宗李隆基携大臣张说、宋璟、张九龄、苏廷页、袁晖、席豫等巡游山西,乘舟南出雀鼠谷,留下《扈从南出雀鼠谷》《南出雀鼠谷答张说》《恭和御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等许多不朽诗章。《读史方舆纪要》:“开元十一年,北巡并州,经雀鼠谷。谷盖当往来之要路。”直到民国初年,雀鼠谷沿岸汾河漕运船工拉纤的栈道旧址和用于插置木桩的石孔及休息、存放物品的洞穴仍有分布,修筑南同蒲铁路和太风公路开山劈石始破坏殆尽。阴地关遗址,今南关村门洞韩信岭

韩信岭,原名高壁岭,雄踞雀鼠谷中部、夏门三湾口东侧,海拔0余米,山势险峻,峭壁高深,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石膏山遥相对峙,西与秦王岭隔河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年,北方陈豨造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在未央宫用冰刀诱杀韩信后,起囚车解首级北上让高祖勘验。行至灵石高壁岭,人困马乏再走不动,适逢高祖得胜还师于此,遂令葬韩信首级于岭上。韩信素日爱兵,士兵不忍见,念其功德遂每人掬黄土一抔掩埋其遗首,积坟墓如山丘。相传,刘邦看到韩信首级时,见其“头大如斗,怒目圆睁,眼睛忽闪忽闪,吐出一口白气”,顿觉头昏目眩不能自持,霎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刘邦念起君臣旧情,含泪祭奠,继而雨过天晴,向北出现五彩长虹,蔚为壮观,当地百姓以为灵异,遂建庙世代祭祀,并把高壁岭改名韩信岭。《山西通志》:“因葬汉淮阴侯韩信首于此,高壁岭遂称为韩信岭或韩侯岭。”清嘉庆版《灵石县志》:“韩侯岭,山势奇拔,当南北之冲,为邑之咽喉也。本名高壁,相传汉高祖征陈豨于代返驻岭上,会吕后杀侯长乐宫之钟室函首送帝所,遂葬焉,后人即其墓前建庙祀之,往来公卿韵士题壁甚多。”

韩信岭韩信墓   韩信岭上古驿道,是灵石历史上唯一的南北车道,自古为交通咽喉,元《重修汉淮阴侯庙碑记》称此道乃“自汉适赵之道也”,明《重修郭家沟桥记》云“是为燕冀之冲,秦蜀之径也”。自秦至清,在此设“驿所”、建“传舍”、置“邮亭”,成为集军事、通讯、交通为一体的重要枢纽,直到民国裁驿归邮、公路建成、铁路通车,韩信岭古道才完成它重要的历史使命。韩信墓位于古驿道旁,四周筑有砖围墙,内有甬道,苍松翠柏,常年碧绿,鸟雀争鸣,芳菲异香。今墓冢仍在,高10余米,方圆50余米,墓旁有碑亭,内竖“汉淮阴侯墓”碑。新中国成立初期,韩信墓曾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灵石县文物保护单位。年,作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处韩信墓,被列为灵石新八景之一。韩信墓前有韩信庙,碑碣记载建于金明昌年间(-),坐北朝南,倚岭而筑,渐次升高,殿宇楼台,重重叠叠,错落有序,布局别致,可惜日军侵华期间屡经战火焚烧,建筑被毁。韩信岭韩信古道   韩信岭上高壁镇,是古代军事重镇、重要战场,历史上多次重大战争均发生在这里,特别是南北朝、隋唐时期,这里成为两国交兵的主要战场。《读史方舆纪要》:“后周建德五年(),齐师败于晋州,高阿那肱退守高壁,余众保洛女寨,周主邕向高壁,阿那肱遁走,宇文宪攻洛女寨,拔之。又隋仁寿末,汉王谅举兵,杨素击之,谅遣其将赵子开拥众十万,栅绝径路,屯居高壁,布陈五十里。素令诸将以兵临之,自引兵潜入霍山,缘崖谷而进,营于谷口,驰出子开之北,子开大败。”唐初李渊父子反隋,在此一举打通西图关中的通道,成为隋唐兴替的关键之役。武德三年,李世民追宋金刚于吕州,乘胜逐北至高壁岭,战数十合全歼敌寇,为“贞观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唐末各路军阀混战,韩信岭上尸横遍野,血染丛林。赵宋兄弟三下河东,蒙古铁蹄践踏中原,战争之惨烈更是鬼泣神惊。明末李闯王北上京都,清末辛亥义军南下临汾,均大战于韩信岭。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将领卫立煌奉命率领十四集团军部署韩信岭防线,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部集中十万兵力由太原兵分三路南下,企图一举攻下山西南部。年2月21日,日军向韩信岭发起猛烈攻击,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大炮在阵地遍地开花。防守在韩信岭霍口、郑家山、皂角墕一带的中央军第十师、第十四师官兵浴血抗击,枪林弹雨面前一批批倒了下去,尸横遍野。敌人连续发动冲锋,都被一次次打了下去,最后拼刺刀,前进后退,形成拉锯,反复无数,伤亡惨重,整营整连的小伙子上了阵地,最后下来时就剩几个伤员。恶战10余天,日军始终未能攻破防线,广大爱国官兵英勇顽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韩信岭高壁镇秦王岭

秦王岭,雄踞雀鼠谷中部、夏门三湾口西侧,与韩信岭隔河而峙,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中兀然突出的一块高地,海拔余米。山顶有秦王岭村,村周边地形相对平缓,岭上有马蹄石,石上蹄痕宛然如初,相传为秦王李世民战马所踏,岭名亦源自李世民屯兵扎寨于此的故事,岭南秦王庙遗墟至今犹存。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秦王岭,峰峦雄峭,汾水撼其麓折而南趋,昔秦王世民从高祖取霍邑曾驻兵于此,今马蹄迹尚存,岭在县西南三十里。”

秦王岭四面崖壁陡峭,沟壑纵横,高拔巍峨,易守难攻,历史上无数忠勇之士在这里血洒荒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隋大业十三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率大军南下,在此遭遇隋将宋老生阻击,两军隔河相峙,李世民率领起义军三万余人驻扎秦王岭,宋老生率领精兵二万镇守霍州,两军挖壕筑寨,东西拉开五十里长的防御阵线,僵持数月,最终李唐斩宋老生于城壕,占领霍州,直逼咸阳,成为推翻隋朝、夺取天下、建立唐朝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王岭和老生寨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老生寨在韩信岭下,寨名即因宋老生所筑而得。《读史方舆纪要》:“县西南三十里有宋老生寨,高四里,与秦王岭相对,盖老生所筑,以拒唐兵之处。”《霍山志》:“隋氏之末,民罹涂炭,圣唐启运,高祖执义旗,救寰宇,神灵幽赞,引翼王师,爰定大业于关中。”

唐武德二年(),定阳可汗刘武周占领太原,进逼徐水、龙门,派大将宋金刚夺取浍州(今翼城县),军势甚锐。李渊调集关中精兵归李世民指挥,讨伐刘武周、宋金刚。武德三年,李世民率领部队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相持,宋军粮草消耗殆尽,只好退兵北走。李世民率队穷追猛击,宋金刚且战且退,退至秦王岭,一天之内,交战八次,俘斩宋金刚部卒数万人,宋金刚溃不成军,军资器械全部抛弃,沿雀鼠谷溃逃。李世民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昼夜行军,追到介休,彻底消灭了宋金刚及其残部,收复了山西大片土地,终结了初唐刘武周的割据、叛乱与突厥的干涉,赢得初唐的统一和巩固,揭开了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序幕。邑人《题秦王岭》诗云:“战罢金刚兵又屯,武周何时陷龙门;唐家宫阙今墟土,惟有秦王岭尚存。”

韩信岭军事设施墩台阴地关通济桥,即今南关桥韩信岭韩信墓碑夏门铁路隧道夏门公路隧道本文原载《灵石史志通讯》年第2期,转载自景茂礼的美篇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元遗山的南关——《南关二首》地名初探

究竟是阳兴大道还是杨兴大道——阳兴探微

古镇碛口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海子边:明清民国时期太原城内的一处滨水空间(-年)

晋阳、并州、龙城、迎泽……太原这些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你都知道吗?

晋源:晋水之源,三晋之源,浴火重生凤凰城

晋源古城营,阿育王、九龙圣母、耶稣基督的共存与共荣

梦游晋阳古城国家遗址公园,重回太原隋唐盛世(升级版)

与晋阳同时被毁的隆州古城何处寻?

从大漠到忻州:秀容在山西的留痕

山西曾经的岢岚山,缘何成为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图腾?

晋阳文化自南来——从古今两个太原说起

太原丁字街,无关龙脉与防御——解读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上的应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东军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太原西山有九峪,风峪传奇故事多

靖康之难中金军曾在晋阳古城废墟上筑城

天府太原,北齐别都,28载刹那芳华

从故辇到固碾的名称变迁,看中原北门太原之锁匙

探访汾州最早的治所——古蒲子城

一座湮没无闻的春秋古城——太原三交城

欢迎山西地域文化爱好者加入太原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ozhouizx.com/hzssjt/13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